在9月24日開幕的2025全球濱海論壇上,由自然資源部與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共同遴選的第二批《海岸帶生態減災協同增效國際案例集》正式發布。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案例集收錄的9個案例中,欽州市海灣生態減災案例成為廣西唯一一個被收錄的案例。
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風暴潮、海浪、海岸侵蝕等海洋災害風險日益加劇,嚴重威脅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2023年,自然資源部與 IUCN聯合發布了首批《海岸帶生態減災協同增效國際案例集》,為沿海地區統籌生態、安全與經濟協調發展提供了重要實踐參考。
2025年,自然資源部與 IUCN 再度合作,采用NbS自評估,遴選并發布了9個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涵蓋了紅樹林、濱海鹽沼、砂質海岸等重要生態系統修復以及海堤生態化建設等,探索應用社會資本參與、社區參與、碳匯核算交易等多種創新機制,注重發揮防災減災、生態功能提升、氣候變化適應減緩、社會經濟發展等多方面綜合效益。
欽州地處中國南部沿海,是北部灣經濟區中心,世紀工程平陸運河的出海口。欽州灣內設有中馬欽州產業園區,是中外政府間合作建設的第三個國際園區。
園區兩側的孔雀灣與永福灣,是紅樹林的天然分布區,漁業資源豐富。然而,伴隨周邊高強度建設開發及人為活動影響,區域生態系統持續惡化,海岸旅游資源受損。
我市堅持多舉措破局。一是陸海統籌構建生態減災體系。灣外,打造“沙灘—護坡—防護林”濱海綜合沙灘防護體系;灣內,構建“紅樹林—生態護坡”海岸綜合防護體系。共完成紅樹林修復512.99公頃、岸線修復33.94千米、海灣疏浚296.64萬立方米、沙灘補沙36.93萬立方米。二是促進資源再利用。將疏浚物分級利用,細顆粒吹填營造紅樹林宜林地,粗顆粒補沙修復沙灘;利用6000噸牡蠣殼構建防護帶,既穩固灘面又減少環境污染,實現資源最優配置。三是推動紅樹林生態價值“變現”。完成廣西首宗紅樹林碳匯交易,探索海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新路徑。四是同步構建智慧海洋預警減災體系。實現紅樹林生長實時監測、海洋災害提前預警,促進“被動減災”向“主動御災”轉型。
經過系統治理、整體修復,紅樹林與生態護坡形成有效防護屏障,區域波高衰減率最高達32.4%;沙灘補沙后波高衰減率最高達63.7%;潮溝疏通后漲落潮累計潮量提升10.7%—18.1%。生態系統全面復蘇,鳥類種類增加,紅樹林群落正向演替,潮間帶和底棲生物種數分別提高了57%、21%。綠色經濟加速發展,區域旅游消費達27.22億元,帶動產業集聚,獲評國家AAA級景區。紅樹林海洋科普館獲評廣西海洋科普和意識教育基地。
此次,欽州海灣生態減災案例作為范本入選,為落實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生態系統恢復十年行動計劃及仙臺減災框架目標,推動“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在濱海地區落地,攜手共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韌性海岸貢獻了“欽州智慧”、提供了“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