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山東青島揭曉的首屆聯合國“海洋十年”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大賽(以下簡稱“大賽”)結果傳來振奮消息,自治區海洋局組織區內部分單位參選的案例項目收獲“海洋十年”中國行動國際合作種子基金6個有關獎項,自治區海洋局也因此榮獲大會授予的優秀組織獎。滿滿的榮譽讓“廣西藍”充分綻放于國際舞臺,在一眾國際典型案例中尤其引人注目。
在海洋生態文明實踐范例賽道方面,“中國廣西防城港市西灣生態保護修復促進價值實現實踐案例”和“欽州市孔雀灣生態修復項目范例”分別榮獲重大項目獎和重點項目獎;在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創新技術賽道方面,“應對氣候變化的可持續退塘還林技術:蝦塘紅樹林生態農場”項目榮獲重大項目獎,“北部灣珊瑚礁生態修復技術與示范”項目和“紅樹林潮灘受損修復與營林關鍵技術”項目均榮獲重點項目獎;在海洋生態科技大學生賽道,“智筑珊海—珊瑚礁生態修復科技創新實踐”項目榮獲重大項目獎。

廣西紅樹林
聯合國“海洋十年”(2021—2030)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全球海洋科技合作倡議。本次大賽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批準,正式納入聯合國“海洋十年”全球行動計劃,旨在推選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領域的先進技術和科學解決方案,發掘生態文明范式的優秀實踐范例,促進人與海洋和諧共生,共創一個健康和有復原力的海洋。
首屆大賽設置3個賽道共6個組別,精準遴選出具備全球推廣潛力的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創新技術與模式。優勝團隊項目將列為“海洋十年”中國行動國際合作種子基金項目,并獲得項目展示和資源對接支持。自今年6月啟動以來,大賽吸引了來自12個國家共計130家單位積極參與,參賽者涵蓋政府、科研機構、高校、企業及公益組織,一批具有前瞻性與實施價值的技術方案與實踐案例呈現在國際視野,范圍覆蓋紅樹林、珊瑚礁、海草床、海灣、河口等多種典型海洋生態系統。
廣西海洋生態保護修復案例成果斐然,所獲獎項覆蓋大賽全部3個賽道,為全世界提供了人海和諧的海洋生態文明“廣西經驗”。這背后,是廣西持之以恒開展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全力擦亮海洋生態“金字招牌”的不懈努力。

北部灣近岸海域水質常年位居全國“第一檔”水平
作為西部地區唯一沿海省份,廣西的藍色潛力獨一無二,是我國南方重要生態屏障,肩負著維護生態安全的重大使命。一直以來,廣西海洋部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廣西工作論述的重要要求,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系統治理、綜合協同,堅持陸海統籌、系統修復,陸海統籌推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構建以海岸帶、海島鏈和自然保護地為支撐的“一帶一鏈多點”海洋生態安全格局,用心保護和建設北部灣“美麗海灣”。
一系列亮眼成果,盡顯海洋生態修復之效:廣西海洋生態監測多項指標位居全國前列,北部灣海洋生態質量保持優良,總體綜合指標持續領跑全國。防城港市西灣紅沙環的生態海堤被列為全球八大海岸帶生態減災協同增效國際案例,北海馮家江流域生態修復工程入選中國特色生態修復十大典型案例,自然資源部將之作為“基于自然解決方案”的海洋生態修復中國案例向國際自然聯盟(IUCN)推薦。
案例簡介
(一)中國廣西防城港市西灣生態保護修復促進價值實現實踐案例
申報機構:防城港市海洋局、自然資源部南海發展研究院、廣西海洋科學院(廣西紅樹林研究中心)
基本情況:通過海堤生態化改造、紅樹林種植、退養還灘等立體綜合整治與修復,將防災減災、生態防護和文化休閑三大功能理念綜合運用于西灣沿岸海岸帶生態整治修復,西灣自然岸線保有率保持59%。累計種植紅樹林113.7公頃、促進自然修復24公頃,修復侵蝕岸線、生態化改造海堤8.34公里,顯著提高區域內灘涂抵御風、浪、流等侵蝕的功能,強化了西灣海洋生態保護屏障和抵御風暴潮的防災減災功能。將核心城區的海洋生態景點“串珠成線”,以環境優良的親海空間形成濱海旅游、定居就業的虹吸效應,構建“強保、強供、強引”促“增效、增收、增值”的“三強三增”模式,打造了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生態名片”,書寫“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亮眼答卷。

修復后的西灣生態優美
(二)欽州市孔雀灣生態修復項目范例
申報機構:中交城市投資廣西中馬欽州產業園區有限公司、欽州市海洋局、中國—馬來西亞欽州產業園區自然資源局、中交一公局第四工程有限公司、中交第二航務工程勘察設計院有限公司、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基本情況:聚焦孔雀灣區域生態問題,構建“規劃引領-多元投入-科技賦能-共治共享”的生態修復綜合治理體系,通過退養還濕恢復紅樹林90.12公頃、修復破碎岸線5.3千米、恢復海鳥棲息地生態1.47公頃、凈化海灣水質3.15公頃等多項措施,實現了“水清、岸綠、灘凈、灣美、島麗”的生態目標。建設的紅樹林種苗試驗及育苗基地已先后育苗約450萬株,保障了紅樹林修復工程并形成一體化產業體系,產生直接經濟價值約1300多萬元。同步打造研學旅一體化機制,挖掘紅樹林生態效益,成功實現廣西首宗紅樹林藍碳交易,在促進區域土地價值提升的基礎上,引導臨海產業聚集,推動生態價值向經濟社會價值轉化,機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三大空間,提高城市發展的宜居性,為全球濱海城市生態修復提供中國方案。

孔雀灣區域修復后
(三)應對氣候變化的可持續退塘還林技術:蝦塘紅樹林生態農場
代表機構:廣西海洋科學院(廣西紅樹林研究中心)、深圳市中禾紅樹林科技有限公司、廣西壯族自治區氣象科學研究所
成員名單:范航清,蘇治南,吳斌,伍銳,童立豪,莫偉華,譚凡民,劉文愛,倪孔平,鐘云旭,羅硯,廖馨,陳燕麗
基本情況:為解決退塘還林與社區生計之間尖銳矛盾的世界性難題,基于異質生境和多生態位協同原理,首次提出了“蝦塘紅樹林生態農場”新模式,總體保留并改造原有蝦塘的堤圍與水門,構建適宜的養殖水道和造林生境,提出了“動脈溝”→“養殖谷”→“養殖溝”→“靜脈溝”的水體單向流動構造,建立了生態農場可控潮水的理論模型。在保障紅樹林健康生長的同時,提高了生態農場的生物多樣性和相對穩定的經濟收益,在減排固碳方面表現更顯著,可應對氣候變化的迫切需求,為我國乃至全球紅樹林社區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解決方案。

蝦塘紅樹林生態農場種養濕地斷面示意圖(四)北部灣珊瑚礁生態修復技術與示范項目
代表機構:廣西大學、廣西南海珊瑚礁研究重點實驗室
成員名單:黃雯、余克服、黃學勇、梁作棟、蘇宏飛、徐向榮、鞏三強、黃榮永、陳小燕、王明威、彭夢嬌、劉書萌、譚何勇
基本情況:聚焦氣候變暖與人類活動雙重脅迫下的珊瑚礁修復痛點,構建了“選種-育苗-選址-移植-管護”全鏈條技術體系。在技術創新上,突破規?;庇款i:陸基與海區聯動培育36種珊瑚,建成 120個珊瑚苗床,投放1400個人工礁體,累計植苗8萬多株,枝狀珊瑚年生長超15cm,成活率穩定超80%;攻克有性繁殖難關,并通過熱馴化技術提升珊瑚耐熱性1-3℃。創新設計梯形、桌面形、玻璃鋼等多構型人工礁體,搭配“苗床培育-斷枝修剪-精準固定”移植法,使移植成活率超85%,較傳統技術提升20%。項目落地成效顯著,打造“3大陸基基地+2大海域示范區”的應用格局:陸基基地涵蓋核心研發、科研科普一體化、工程化應用三大功能,為全球珊瑚礁退化治理貢獻“中國智慧”。

珊瑚礁區域底質修復前后對比圖
(五)紅樹林潮灘受損修復與營林關鍵技術項目
代表機構:華東師范大學、北部灣大學
成員名單:戴志軍,王日明,黃鵠,梁喜幸,梅雪菲,謝小魁
基本情況:利用原型觀測及研發技術進行實踐示范,項目首創低灘紅樹林定植新技術,破解困難灘涂紅樹定植的國際難題,將紅樹林成活率由不到30%提高到90%;將動力-沉積-地貌-生態四大要素有機結合,研發“近自然灘-溝系統塑造”及“抱團取暖式紅樹林移植”等成套技術體系,創建我國建國以來首條平陸運河出??趶姵杯h境紅樹林受損修復示范區、孔雀灣廢棄蝦塘紅樹林修復等示范區,成功修復欽州灣金鼓江孔雀灣廢棄蝦塘80余畝,定植的紅樹林歷經三年仍保持成活率95%以上,達到可節約紅樹林保護修復總投入30%—60%的顯著效果。項目經示范推廣后獲選2024年廣西十大優秀專利轉化案例及自然資源部十大生態修復優秀案例。

平陸運河出??冢ㄉ尘?000余株根系裸露瀕臨死亡(左圖)的桐花樹經過專利技術修復受損后煥發生機(右圖)
(六)智筑珊海—珊瑚礁生態修復科技創新實踐項目
代表機構:廣西大學、廣西南海珊瑚礁研究重點實驗室
團隊人員:譚何勇,彭夢嬌,王明威,劉書萌,許輝,陸曄,徐燁,勞子彤,徐明培,周榆鵬,王永剛
基本情況:跨越17個緯度、覆蓋269個調研站位,歷經太平洋、印度洋多航次實地考察,精準鎖定三大技術痛點:陸基養殖成活率低、珊瑚耐熱性差、海區人工礁體適應性不足。歷經八年攻堅、32項技術嘗試、853次實驗迭代,項目突破三大核心技術,構建起“培育—馴化—移植—監測”的全鏈條解決方案。技查新報告顯示,項目的陸基培育、耐熱馴化等多項技術為國內首創,對比國內同行,移植成活率高15%-20%,繁育成本低40%,綜合技術優勢顯著。項目示范應用助力建成全國首個海區珊瑚礁修復示范區——在潿洲島2000平方米實驗區,活珊瑚覆蓋度從5%提升至20%;目前更已應用于廣西北海潿洲島珊瑚礁生態修復項目,累計修復面積達30公頃,規模居全國首位,項目總投入超億元。

團隊在潿洲島開展廣西珊瑚礁普查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