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史志是記錄鄉土文明、承載民族記憶的“活化石”,鄉村史志文化建設更是廣西地方志系統“十四五”時期的重點任務。自2023年12月欽州市鄉村史志文化建設工作啟動以來,全市地方志系統聚焦重點、破解難題、凝聚合力,以釘釘子精神聯動各方力量,全力推進這一兼具文化價值、民生意義與發展作用的工程,構建起“編志+建館+設站+融發展”的全新格局,讓鄉村歷史重煥生機、鄉土文脈代代相傳,進一步擦亮鄉村文化底色,奏響鄉村振興的時代強音。

欽南區東場鎮英窩村村史館。陳紅妃 攝
編志:破局開路書村史
欽州市精準錨定鎮村志編修目標,堅持“試點先行、分批推進”的科學思路,印發專項方案明確編纂“路線圖”,成功實現鎮村志編修“從無到有”的關鍵突破。在兩批試點推進過程中,靈山縣佛子鎮大蘆村、舊州鎮張高村,浦北縣北通鎮、小江街道平馬社區,欽北區平陸運河沿線平吉鎮、青塘鎮等20余個鎮(街道)、村(社區)率先啟動編纂工作,交出亮眼答卷:靈山縣《大蘆村志》作為全市首部村志,已順利進入公開出版流程;浦北縣《浦北陳皮志》完成主體章節資料收集,志稿雛形清晰呈現;《欽北區之平陸運河畔的村莊》綜合體志邁入總纂階段,成功串聯起運河沿線的鄉土記憶;靈山縣《張高村志》、浦北縣《北通鎮志》《平馬社區志》等多部志書完成篇目設計,同步啟動資料收集工作,全力拾整散落民間的鄉村故事。
面對“經費、專業人手相對短缺”的現實困境,各縣(區)主動探索破局之道:靈山縣聯合縣、鎮、村三級力量,將《大蘆村志》打造成標桿之作,充分彰顯“歷史文化名村”的深厚底蘊;浦北縣積極聯動鎮村干部、熱心村民及假期歸鄉大學生,組建起一支充滿活力的“全民修志”隊伍;欽南區將鎮村志編修作為年度重點工作列入工作日程清單,以“工作推進表”匯報的形式積極爭取政府重視和支持,著力解決經費、場所和人員缺乏難題;欽北區以落實自治區平陸運河之人文運河建設“1+2+1+2工程”為契機,聘請退休專家,發動基層力量,通過綜合體志的形式,生動勾勒平陸運河沿線鎮村的歷史脈絡,讓“運河元素”成為書寫志書的鮮明標識。
建館:方寸空間展文明
村史館是鄉村文化的“具象表達”、鄉村文明的“展示窗口”,更是村民精神的“心靈歸宿”。欽州市堅持“不搞大拆大建,依托現有資源”的基本原則,組織各縣(區)全面摸排鎮村史館建設情況,充分利用現有的鄉鎮文化館、村級公共服務中心等場所,推動史志成果展示與鄉村精神文明建設深度融合。
目前,靈山縣佛子鎮大蘆村,浦北縣白石水鎮良江村、小江街道平馬社區、蘇村,欽南區黃屋屯鎮屯顯村委大顯村、東場鎮英窩村、英窩村委垌督村、久隆鎮丁屋村,欽北區板城鎮屯茂村、貴臺鎮那堯村禾堂屋、小董鎮八甲村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村史館已初步建成并對外開放,成為當地鄉村名副其實的“文化地標”。館內,一件件舊農具、老物件承載著歲月的痕跡,一張張照片與一段段文字記錄著時代的變遷,生動講述著獨特的鄉土故事。這些村史館不僅為村民搭建起“憶往昔、看今朝”的情感紐帶,也為游客打開了了解鄉村的全新窗口,人們在方寸空間里讀懂鄉土文化、感受鄉村魅力,社會效益日益凸顯。
設站:方志文化下基層
“方志驛站”是推動方志文化“六進”(進機關、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進軍營)的重要載體,更是實現方志文化下沉與普及的關鍵紐帶。在完善城區布局的同時,欽州市地方志系統將目光重點投向基層鄉村。此前,市圖書館、北部灣大學、欽北區檔案館、市政協文史館、欽州老街等城區場所已先后掛牌設立驛站,為市民打開觸摸地方歷史的便捷窗口;2024年6月,全市首個鄉村“方志驛站”在平陸運河沿線的欽北區青塘鎮決竹村正式掛牌,這一舉措標志著鄉村史志文化建設擁有了堅實的“實體抓手”。
依托“方志驛站”,各類惠民活動接連開展:贈送志鑒、地情書籍,定期開展地情宣講,讓“藏在書齋里的史志”真正走進大眾日常生活。新掛牌的丁屋村“方志驛站”,進一步織密方志文化服務網絡,打通方志資源聯通渠道,有效擴大地方文化傳播矩陣。如今,群眾在家門口就能輕松觸摸歷史、深刻感知鄉愁。
融合發展:人文運河譜新篇
鄉村史志文化是“人文運河”建設的核心內涵。欽州市主動對標自治區地方志辦平陸運河之人文運河建設“1+2+1+2 工程”要求,以史志為筆、以文化為墨,通過多項舉措為“人文運河”注入深厚歷史底蘊。
積極對接文旅部門,共同參與運河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讓沿線的“文化瑰寶”得到妥善守護;《欽州地情網》持續發布鄉村地情內容,讓更多鄉村故事通過網絡走向更廣闊的天地;鼓勵沿線鎮村加快史志編修進度,讓運河文脈得以系統、完整記錄;在沿線合理布局“方志驛站”和村史館,打造堅實的方志文化基層陣地;市領導深入基層,詳細排查沿線歷史文化遺存,推動文化保護傳承與村志編纂、史館建設、驛站展示有機結合;積極探索將史志文化融入鄉村旅游,實現“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良性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