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拱橋看中國,中國拱橋看廣西。靈山,是廣西“隱藏”的橋梁大縣,378座各類橋梁,如彩虹飛架靈山秀水間,為這方山水帶來別樣景致。
一座橋,一道風景,一段故事。記者日前來到靈山,尋找磚石之間的歷史印記。

傍晚時分的環秀橋。施國輝/攝
10月21日,欽江,傍晚,環秀橋如常迎來晚高峰,車水馬龍、行人匆匆,構成城市的燈火黃昏。這座始建于明弘治年間的古橋,曾是欽州、廉州(今合浦)之間的交通要道,如今仍是城區主干道。
靈山流傳著“環秀女修橋”的故事。擺渡女環秀因山洪喪父,發愿修橋,并為此獻出生命。后來橋成,人們便將橋取名“環秀”以紀念。
從“環秀女”的傳說,可窺見靈山多橋的原因。這里河多水急,683條大小河流分布全境,民間自古便以修橋補路為美德。
環秀橋歷史上屢次毀于洪水,又屢次重建,延續至今。靈山縣博物館館長李永德介紹,環秀橋北過去有環秀亭和“樂善好施”牌坊,橋南有“青天亭”,皆為紀念捐資出力修橋的民眾與官員。
如今橋面雖經現代拓建,橋下6墩7孔仍是清末遺存,沿河步道穿行橋拱下,可見百年墩石依舊嚴絲合縫;欽江已無“水急灘高一曲深”之險,古人筆下“平橋橫臥蘸波心”的景致卻未曾改變。
靈山拱橋多,橋型豐富,其中建于1979年、位于著名景區龍武莊園附近的龍武大橋,是我國首座凈跨百米無筋石肋空腹式雙曲拱橋。
何為“無筋”?就是整橋未使用鋼筋。“大跨度,沒有用鋼筋,40多年還保持穩固,不容易!”靈山縣縣鄉公路所工程師姚政頌感嘆。
大橋設計者,靈山兩位工程師張文效、歐陽煒均已作古,從張文效家人保留的老人的工作筆記,記者了解到當年的建設情形。
原來,龍武一帶人口眾多,又盛產荔枝,群眾非常盼望有一座橋溝通欽江兩岸,帶動發展。而20世紀70年代,靈山資金匱乏,鋼材、混凝土等更是短缺。為此,人們決定自力更生、大膽創新,著手建設大橋。
龍武大橋不僅由靈山工程師自主設計,施工也全由當地民眾完成。大橋通車后,上級部門在技術鑒定書中作出了“雄偉壯觀、結構牢固、就地取材、施工簡便、用料節約、造價低廉”的評價。據測算,與同跨徑鋼筋混凝土雙曲拱橋相比,龍武大橋全橋節約鋼材80噸、資金百萬元。
姚政頌帶領記者到橋下參觀,橋底4條拱肋猶如利落弧線,跨越欽江兩岸。“這4條拱肋是橋的骨架,全以石塊砌就,需要極嚴格的計算和極高超的施工工藝。”姚政頌講解道。
多年來,龍武大橋發揮著“民心橋”“致富橋”的作用,如今則被靈山縣列為歷史建筑,經加固修繕,成為欽江上一道美麗風景。
從龍武大橋一路向南,來到武利鎮三里江大橋,這是靈山又一座擁有“全國首座”紀錄的橋梁。
提起創造世界紀錄的天峨龍灘特大橋、平南三橋,人們一定不陌生。鮮為人知的是,三里江大橋與這兩座世界級大橋頗有淵源。
1968年,三里江大橋落成,迅速吸引了全國橋梁界的目光——這是我國首座無支架施工雙曲拱橋。主持建設的,便是后來的廣西首位中國工程院院士、時年27歲的鄭皆連。
三里江大橋開創的技術,結束了千百年來修拱橋必須搭支架的歷史,為天峨龍灘特大橋、平南三橋等現代拱橋建設奠定了基礎。
如今,原三里江大橋已因老化于2019年被拆除,原址建起了新的大橋。靈山縣縣鄉公路所副所長周耀介紹,為滿足現代運輸需要,新橋設計載荷顯著提升。
走到新橋橋底,仍能看到老橋橋臺。新舊交疊猶如無聲對話,訴說歷史的變遷與傳承。
這一傳承在新的維度延續——從武利向西車行約1小時,便來到建設中的平陸運河。根據規劃,運河上將建27座跨河大橋,而鄭皆連院士,正是為運河提供支持的院士團隊的一員。發軔于三里江大橋的技術和創新精神,又在世紀工程中煥發新彩。
從歷史悠久的古橋,到不斷迭代的現代橋梁,橋不僅是物理通道,亦是文脈載體、發展見證。靈山訪橋,訪的是過往,也是未來。由橋而“瞧”,看見的是運河劈山向海、路橋交織蔓延,通江達海的藍圖,正在這片熱土變成真實可觸的實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