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嘉靖年間的《欽州志》曾提筆記載:“八月中秋,假名祭報,妝扮鬼神于嶺頭跳舞?!绷攘葦嫡Z,揭開了“欽州跳嶺頭”470余年的傳承密碼。
何為“欽州跳嶺頭”?
它是欽州壯、漢民族村寨為辟邪收妖除瘟、祈求莊稼豐收、人畜平安、保護村屯清吉而舉辦的一種以舞蹈形式來進行祭祀的節日,是最能體現壯、漢民族文化交流和民族大團結的習俗活動。
馬帥


經過不間斷的流傳,“欽州跳嶺頭”現在已分布在欽州市欽北區、欽南區、靈山縣以及浦北縣諸多村寨。每年農歷八月至十月是欽州壯、漢族各村寨輪番舉辦“欽州跳嶺頭”的節期。各村寨“跳嶺頭”比過年還熱鬧,家家戶戶設宴招待客人,親戚朋友齊聚一堂,舉杯暢飲,談笑風生。主人和賓客吃飽喝足后,夜幕已降臨,這時人們就陸續來到村旁嶺頭上的廟壇前觀看“師公班”的“跳嶺頭”表演。

▲跳嶺頭·《豐收之舞》-梁武攝
一場通宵的 “儀式舞蹈”
“欽州跳嶺頭”由舞蹈和音樂兩部分組成,舞師根據舞段的角色穿戴相應的服飾和面具,表演帶有角色個性的程式舞蹈,以打擊樂器鼓和鑼伴奏,具有渾樸、剛勁、自然之美。從動作手勢看,舞師擊掌轉身裝山字頭等姿勢與壯族花山壁畫“樂舞”的“山形”“蛙手”形狀相似,保留了古越人舞蹈的特色。

從傍晚時分班首主持“開壇”儀式后,接著舞師連續表演“扯大紅、跳三師、跳師郎、跳忠相、操兵、跳四帥、拋云梯、跳仙姑”等舞段。經過通宵達旦的表演,時間已到了第二天早晨,最后跳“收精、趕龍船”舞段象征性地把代表邪魔、瘟疫的精頭收盡在紙糊的龍船里,送到河邊燒掉,表示從此災害隨水流逝,昭示吉祥安康。至此,“欽州跳嶺頭”祭祀活動宣告結束。

▲“開壇”儀式

▲扯大紅

▲跳三師

▲跳師郎

▲四帥舞
不只是習俗:更是一張文化名片
“欽州跳嶺頭”以民間信仰為依托,吸納和展示豐富的民族民間歌舞、戲劇等文化因素,融節日習俗、信仰習俗、村社習俗、宗教習俗、娛樂習俗為一體,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它源于壯族本土文化,同時吸收了漢族節日文化,是壯、漢民族文化交流與融合的產物,對促進民族大團結與文化交流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

月亮又爬上了嶺頭
鼓聲再次響起
在這場跨越470余年的約定中
變的是時光
不變的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祈愿
這個秋天
在嶺頭的火光里
聽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對話
文旅tips:
最佳觀賞期:農歷八月至十一月(各村寨時間不同,可提前打聽當地村委會消息)
推薦地點:欽北區大寺鎮、欽南區沙埠鎮、靈山縣新圩鎮、浦北縣小江街道等傳統村寨
?記得早點去占座,看完表演還能嘗一口欽州特色的宴席菜,體驗感拉滿!
溫馨提示:參與活動請尊重當地習俗,勿隨意觸碰法器等物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