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福建艦入列,人民海軍邁入“三航母時代”之際,一則塵封26年的往事同步刷屏——1999年,欽州孩童陳虞文懷揣140元零花錢,四赴郵局寄往總裝備部,只為圓“國家造航母、不被人欺負”的心愿。

這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源于“大國重器”與“個體微光”的“雙向奔赴”,是國家發展與民眾情感深度交融的必然。那封總裝備部26年前寫著“你的愛國心,我們記下了”的回信,與26年后中船集團發出的參觀邀請,共同構成了一個民族對愛國情懷最溫暖的回應。
航母夢,中國夢。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這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這份情懷,藏在“歷史陣痛”之下。1999年,北約轟炸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的硝煙,成為一代人心中難以磨滅的痛,“落后就要挨打”的警鐘在每個國人耳邊敲響。
這份痛感,讓年幼的陳虞文發出“有了航母別人就不敢欺負我們”的心聲,也讓“造航母”成為整個民族的共同期盼。
愛國從不是宏大的口號。每一艘中國航母的背后是科研人員幾十年如一日的攻堅克難,是千億級軍工工程的硬核實力。140元,看似與國之重器的磅礴偉力天差地別,卻同樣錨定了“強國強軍”的信心與目標。
從遼寧艦上艦載機的滑躍起飛,到山東艦的自主設計,再到福建艦的電磁彈射,中國航母的每一次突破,都鐫刻著無數“陳虞文”式的期待。還有很多人奔赴工程師、飛行員、指揮員等崗位,用專業與熱血將樸素愿望鍛造成大國重器。
從“兩彈一星”到“北斗組網”,從稚童捐錢到三艦列陣,變化的是日益強大的國家實力,不變的是家國同心的情感紐帶。
當陳虞文感慨“和人民軍隊一起成長很幸福”,當網友評價“福建艦的甲板上,不僅有艦載機的轟鳴,更承載著無數普通人的期待”,這份跨越26載的接續感動啟示我們:夢想照進現實,國家的每一步前進,都離不開人民的支持;人民的每一份期待,終將在時代的發展中開花結果。
在民族復興的征程上,正是無數普通人的赤子之心,與國家發展的鏗鏘步伐同頻共振,才構筑起不可戰勝的磅礴力量。
歷史早已證明:當個體的赤誠與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再微小的星光也能匯聚成照亮深藍的銀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