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熱梗或許能風靡一時,但唯有那些蘊含文化底蘊、凝結思維智慧的表達,才能穿越時空、歷久彌新
當小學生課堂交流被這類網絡熱梗頻繁刷屏,近日,江西一位語文老師的及時引導引發全網共鳴。她直言“說梗是偷懶,會停止思考”,耐心教學生用“我很有信心”“勢在必得”替代簡單熱梗,用成語、諺語點亮表達。這場課堂上的“語言守護行動”,不僅是一次教學場景中的及時糾偏,更為碎片化時代的語言教育提供了生動范本。
網絡熱梗的流行,有其時代語境下的合理性?!?66”的贊嘆、“YYDS”的追捧、“包的”的應承,簡短凝練的詞匯精準契合了快節奏社交的需求,成為年輕人之間的“溝通暗號”。在虛擬空間,熱梗能快速拉近距離、傳遞情緒、化解尷尬,社交價值不容忽視。
但當熱梗從網絡走進課堂、從偶爾使用變成張口就來,問題便隨之凸顯:孩子們的表達日益貧乏,思維逐漸鈍化,本該靈動鮮活的語言世界,被窄化為幾個流行詞匯的循環往復。更值得警惕的是,過度依賴熱梗會消解漢語言的文化底蘊,讓青少年在簡單化、同質化的表達中,逐漸失去對文字之美、文化之深的感知,埋下文化傳承的斷檔隱患。
這位語文老師的可貴之處,在于守住了教育初心,看清了語言核心價值。語言不只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思維的載體、文化的基因。教孩子說“勢在必得”而非“包的”,讓孩子積累成語諺語,不僅是詞匯替換和知識灌輸,更是引導他們深入思考情緒的精準表達,感受漢語言的博大精深。教育的使命,正是在這些細微之處,為孩子搭建起通往廣闊文化世界的橋梁。網友的廣泛點贊,不僅是對老師的認可,更是對語言之美、文化之根的向往與珍視。在快餐化、碎片化的時代,我們迫切需要這樣的“文化守門人”,提醒我們慢下來、靜下心,感受文字背后的溫度與力量。
拒絕語言“懶癌”,并非要全盤否定網絡熱梗。語言本身就在不斷發展演變,從古詩到白話文,從書面語到網絡用語,新詞匯、新表達的出現是語言活力的體現。我們反對的,是對熱梗的過度依賴與濫用,是放棄主動思考、被動跟風的表達惰性;我們倡導的,是在熱梗之外,保留更豐富的表達可能,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到平衡。日常交流中,偶爾用梗無傷大雅,但在課堂學習、正式溝通等場景,更應追求表達的精準與深刻。對孩子而言,需要引導他們認識到語言的多樣性,既懂網絡社交的“?!?,也懂文學經典的“美”;既會直白簡潔地表達,也會細膩生動地描繪。
語言是存在的家園,文字是文明的印記。漢語言歷經千年沉淀,從《詩經》的“關關雎鳩”到唐詩宋詞的千古絕唱,從諸子百家的智慧箴言到現代文學的優美篇章,承載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密碼。網絡熱?;蛟S能風靡一時,但唯有那些蘊含文化底蘊、凝結思維智慧的表達,才能穿越時空、歷久彌新。
希望更多教育者和熱心人士加入這場“語言守護行動”,讓青少年在豐富的語言滋養中開闊視野、開拓思維,重拾對文字的敬畏與熱愛。這既是語言教育的責任,更是文化傳承的擔當,是每個時代都應堅守的精神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