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9.6米!399.8米!
兩艘“海上城堡”破浪而來
相繼靠泊北部灣港
11月的北部灣
風起潮涌,航跡嶄新
從昔日“有海無港”的望洋興嘆
到今天巨輪往來、貫通全球的繁忙盛景
11月8日,船長399.6米的“中海太平洋”輪完成卸貨,優雅離泊。11月9日傍晚,一艘更為龐大的身影——船長399.8米、載箱量20119標箱的“中遠海運雙子座”輪,緩緩靠泊北部灣港欽州自動化集裝箱碼頭9號10號泊位。

看似只是0.2米的超越,背后卻是港口接卸能力的又一次躍升。

兩艘超大型集裝箱船舶靠泊北部灣港欽州自動化集裝箱碼頭,標志著正式實現超大型船舶常態化通航靠泊及作業能力的關鍵突破,國際門戶樞紐功能加速顯現,為西部地區對接國際市場搭建了更高效的物流通道。
國際門戶樞紐,功能全面顯現
西部貨物出海,通道更加高效
港口能級:從“區域樞紐”到“國際門戶”
巨輪接連而來,底氣從哪里來?答案是:硬實力。

作為北部灣港的集裝箱核心樞紐,今天的欽州港已今非昔比:
具備20萬噸級集裝箱船單向通航能力
具備30萬噸級油輪通航能力
今年新增6個對外開放泊位
深水岸線利用率、大船接卸能力持續攀升

北部灣港深度融入國家“樞紐+通道+網絡”現代物流運行體系框架中。已開通93條集裝箱航線,輻射全國沿海、東南亞、東北亞,更遠達印巴、非洲、南美。

它不再只是一個區域性的港口,而是服務西部、貫通全球的國際樞紐門戶,是“一帶一路”與西部陸海新通道上的關鍵落子。
智慧運營:從“人工”到“智能”
港口碼頭吹來智慧的“風”!
當“中遠海運雙子座”輪靠泊時,你看到的不是傳統的人來人往,而是:
軌道吊沿智能路線精準抓放
無人駕駛IGV車在“U型”場站中自如穿梭
數據在云端實時交互……

這一切,都由一個“最強大腦”指揮。

作為全國首個海鐵聯運自動化集裝箱碼頭,這里實現“港口—鐵路”無縫銜接,操作人員比傳統碼頭減少70%。
欽州港海關聯合口岸各方成立北部灣港首個海岸港口聯合指揮中心,對“智慧灣”系統深度賦能,通過“一張表、一個屏、一起干”的工作方法,將口岸通關時效、作業效率等關鍵指標可視化,貨物集疏運效率達25%。

服務效能:從“接得住”到“接得好”
能接住巨輪,是硬功夫;能讓巨輪“快進快出、賓至如歸”,才是真本事。欽州港海關、邊檢、海事、碼頭、代理等多部門聯合作戰,推行:“提前申報+抵港直裝+優先驗放”,數據實時共享,環節無縫銜接,“高效的通關和完善的物流配套,是我們選擇欽州港的關鍵。”
——廣西中遠海運集裝箱運輸有限公司船代部經理張毅說道。
這背后,是一整套優質服務組合拳:“一船一策”:為每艘巨輪定制監管方案“錨地順勢檢疫”:平均每船省下近3小時“提前申報+抵港直裝/船邊直提”:實現“即到、即查、即放”通關“零延時”。
區域影響:從“港口發展”到“區域開放”
港口能級躍升,帶來的不僅是吞吐量,更是整個區域的開放格局。
今年前三季度:
欽州港口岸監管外貿集裝箱87.4萬標箱
同比增長28.4%
這條日益繁忙的海上通道,為西部地區構建了一條聯通世界、高效便捷的物流新路徑。


“作為連接中國西部與全球市場的關鍵節點,欽州港的能級提升,為‘一帶一路’沿線貿易提供了更高效的物流支撐。”——北部灣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傅遠佳表示。

一艘艘巨輪,承載的是希望與機遇;一座不斷成長的國際樞紐,正在世界版圖上,刻下屬于自己的新坐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