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考察時指出:“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夯實糧食安全基礎,延伸農業產業鏈,著力發展高附加值、高品質農產品,提高農業綜合素質、效益、競爭力。要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養造就新型農民隊伍,把現代特色農業這篇文章做好”。
◇2021年12月,農業農村部與廣西簽署《高質量建設現代特色農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合作框架協議(2021—2025年)》,圍繞現代特色農業高質量建設,在做實產業發展基礎、提高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健全經營體系等六個方面開展深度合作。
◇廣西緊緊圍繞資源稟賦和地域特色,建設農業產業集群加大高品質特色農產品供給,深挖設施農業潛力提升特色農業現代化水平,創新利益聯結機制加力培育現代“新農人”,發揮區位優勢暢通中國與東盟農業合作“黃金橋梁”,努力做好現代特色農業這篇大文章。
◇依托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差異化的氣候,廣西因地制宜發展以“糖罐子”“菜籃子”“果盤子”“肉案子”等“四子”為代表的特色農業產業集群。
◇截至2024年底,廣西累計認定641個“桂字號”農業品牌,總產值超過1600億元,品牌總價值超過5000億元。
◇2020年以來,廣西累計建成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4873個,建設庫容約293萬立方米,果蔬新鮮度、儲藏能力明顯提升。與沒有相關設施時相比,如今鮮活農產品的平均溢價收益提高約25%。
◇目前,廣西農業農村實用人才總量突破100萬人,培育現代青年農場主2800多人,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頭雁2100人,農業經理人3200多人。
◇目前,包括菠蘿蜜、火龍果、木薯、苦瓜等生產加工技術規程在內的50項廣西標準,已成為東盟互認標準。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段羨菊?何偉?黃慶剛
全國每3勺糖有2勺產自廣西,近1/7的水果產自廣西;全球每10朵茉莉花有6朵產自廣西;柑橘、柿子、火龍果、百香果等種植面積和產量排名全國第一;蠶繭產量連續20年居全國首位……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處祖國南疆,山水秀麗,光熱充足,物產富饒。
對于廣西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寄予殷殷囑托。
2017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考察時指出:“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夯實糧食安全基礎,延伸農業產業鏈,著力發展高附加值、高品質農產品,提高農業綜合素質、效益、競爭力。要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養造就新型農民隊伍,把現代特色農業這篇文章做好”。
2021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考察時強調,要立足廣西林果蔬畜糖等特色資源,打造一批特色農業產業集群。
2023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考察時再次談及廣西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的優勢所在:“廣西雨熱充沛,農業生產條件好。要發揮廣西林果蔬畜糖等特色資源豐富的優勢,大力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產業,讓更多‘桂字號’農業品牌叫響大江南北。”
2021年12月,農業農村部與廣西簽署《高質量建設現代特色農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合作框架協議(2021—2025年)》,圍繞現代特色農業高質量建設,在做實產業發展基礎、提高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健全經營體系等六個方面開展深度合作。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廣西現代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廣西加快推進現代設施農業發展實施方案(2023—2025年)》……廣西出臺實施一系列政策文件,緊緊圍繞資源稟賦和地域特色,建設農業產業集群加大高品質特色農產品供給,深挖設施農業潛力提升特色農業現代化水平,創新利益聯結機制加力培育現代“新農人”,發揮區位優勢暢通中國與東盟農業合作“黃金橋梁”,努力做好現代特色農業這篇大文章。
2024年,廣西全區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同比增長4.3%,其中園林水果產量增長5.0%;蔬菜及食用菌產量增長4.4%;糖料蔗、蠶桑、秋冬菜、羅漢果、茉莉花(茶)、水牛和奶水牛、近江牡蠣等規模均居全國第一位。廣西的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振興提供支撐,為全國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作出貢獻,有力促進廣西與東盟農業合作交流。

在廣西興業縣大平山鎮三聯村 一處甘蔗種植基地內,村民在打理 甘蔗葉子(資料照片) 曹祎銘攝 / 本刊
“沃土生花”孕育廣西“四子”
廣西“八山一水一分田一片海”,熱帶與亞熱帶氣候并存,北回歸線橫貫全境,雨量充沛、光熱充足,是全國少有的宜農、宜林、宜牧、宜漁綜合發展地區。依托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差異化的氣候,廣西因地制宜發展以“糖罐子”“菜籃子”“果盤子”“肉案子”等“四子”為代表的特色農業產業集群。
立足稟賦錯位發展,科學布局特色農業產業集群。臺農1號、金煌芒、桂七芒……今年百色芒果上市季,果香誘人。右江河谷東西綿延130公里,南北寬約20公里,獨特的地貌環境和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媲美海南島、西雙版納,為芒果生長提供天然港灣。百色芒果的成熟期在6~9月,人們可以在夏天吃到清爽可口的芒果。
“我們正在全力建設全國最大的芒果生產基地,增加苗木補貼、強化技術指導和基礎設施建設。目前,全市芒果種植面積125萬畝,預計今年產量128萬噸,一二三產綜合產值突破210億元。”百色市果業發展中心主任岑貞革告訴記者。
廣西立足資源稟賦,因地制宜科學布局特色農業產業集群,走錯位發展之路——
桂北地區壯大林果產業集群,融安金桔全產業鏈年產值近百億元,永福羅漢果產量約占全國總產量的43%、全球的38%;
桂東地區大力發展生豬、家禽、小龍蝦等畜牧養殖,玉林市博白縣、陸川縣連續多年穩居全國生豬調出大縣地位,2024年全市生豬產值約132.8億元;
桂中地區深耕“甜蜜事業”,甘蔗全鏈條循環生產如火如荼,不斷向高端化、綠色化延伸。2024/2025年榨季,來賓市的蔗渣、糖蜜、濾泥利用率達100%,實現一根甘蔗“從頭甜到尾”;
桂南地區唱響“海洋牧歌”、建設“藍色糧倉”,壯大生蠔、對蝦以及漁業養殖等產業。地處桂南的北海、防城港、欽州是廣西發展海洋經濟的核心區域。2024年廣西海洋生產總值2580.9億元,比上年增長5.8%。
“廣西各地市基于產業條件、區位優勢,明確種養殖主攻方向,避免無序競爭,推動農業產業向優勢區域集聚、品種向高產高質提升、生產向生態高效轉型,促進廣西特色農產品邁向更高品質。”廣西大學農學院副教授唐小付說。
做強“桂字號”品牌,提升特色農業產品附加值。2024年初,11名“小砂糖橘”勇闖東北火遍全國,帶動廣西砂糖橘、沃柑等時令鮮果熱銷。12月,2024年“桂字號”農文旅走進黑龍江推介周活動舉行,廣西農業企業與黑龍江省農批市場、商超等采購商、經銷商代表洽談合作,簽約金額達2.76億元。
廣西制定農產品品牌目錄制度,通過政策扶持、科技創新、產業鏈延伸等方式推動“桂字號”農業品牌向綠色化、高端化、標準化發展。
截至2024年底,廣西累計認定641個“桂字號”農業品牌,總產值超過1600億元,品牌總價值超過5000億元。柳州螺螄粉、百色芒果、武鳴沃柑、融安金桔等12個地理標志品牌入圍“2025中國品牌價值評價”區域品牌百強榜,數量連續三年排名全國第二。
為推動“桂字號”農產品走向全國,讓民眾品嘗青山綠水的美味饋贈,2024年,自治區層級安排財政補助資金2000萬元,在北京、上海、廣東等地舉辦數十場特色農產品產銷對接活動。
“豬牛上樓、魚蝦上岸”
在位于貴港市港南區的廣西揚翔集團智能設施樓房豬場,飼喂系統精準投料,環境控制系統實時調節溫濕度,豬仔可享受恒溫環境,呼吸新鮮空氣。“我們創建‘生豬在線、設備在線、管理在線’數智化管理模式,利用智能終端及時掌握生豬生長情況、豬舍環境參數,生豬養殖從‘平面散養’轉變為‘立體智養’。”廣西揚翔集團副總裁高遠飛說。
豬牛上樓,魚蝦上岸,果蔬進棚,雞鴨上架,耕海牧漁……行走在八桂鄉野,經常可以看到各類現代化種養殖模式。近年來,廣西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13個、國家農業產業強鎮72個、9個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以及650個自治區級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以點帶面提升農業產業現代化水平。
在位于北海市合浦縣閘口鎮群珠村的華寶水產養殖場,1520個蓋著藍色薄膜的溫棚蔚為壯觀。養殖場采取南美白對蝦精養技術,打造集約化、生態環保的園區式小棚對蝦養殖基地,陸基設施漁業變為“藍色糧倉”。養殖場負責人陳忠義告訴記者,依托現代化養殖方式,一個棚一季可產蝦約1500斤,一年可養三季,產量是傳統土塘養殖的3倍以上。
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漁業漁政管理處處長鐘志堅說,廣西沿海三市以及南寧、賀州等地的設施漁業發展如火如荼,一些地方逐步實現“魚蝦上岸”,推動規模化發展和效益提升。
創新金融模式,促進現代設施農業發展。“活牛、活豬等也能辦理抵押貸款,設施農業不動產登記讓我們在銀行貸款更容易,有效緩解中小養殖戶融資難題。”桂平市綠霸畜牧有限公司負責人覃祿榮說。
設施農業項目建設投入大,一些地方存在融資難。素有“魚米之鄉”美譽的貴港市,創新設施農業不動產登記,探索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土地經營權、設施農業用地不動產權頒證試點,推動現代農業土地及地上生產設施列入銀行押品清單,批量開展設施農業用地權和農村土地經營權不動產權證抵押貸款。
廣西雪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總經辦主任謝錦洪介紹,中國建設銀行廣西分行將貴港市現代農業土地及地上生產設施納入押品清單,最高抵押率達60%。2023年至今,公司從建行廣西分行獲得6億元貸款支持。數據顯示,在該模式帶動下,建行廣西分行已向貴港涉農企業累計投放貸款超23億元。
貴港的創新做法,是廣西堅持全產業鏈思維拓寬金融支持渠道,發展現代設施農業的縮影。
2024年至今年6月,廣西已統籌落實中央和自治區資金5.91億元,用于支持493個設施農業項目建設,并依托桂惠貸政策設立“設施農業貸”產品,給予經營主體貸款貼息,引導社會資金39.34億元投入設施農業。
在包括金融服務在內的綜合政策體系支持下,2024年,廣西新增以設施農業為主的自治區級以上龍頭企業30家,市級以上龍頭企業202家;設施農業總產值超2800億元,同比增長12%,連續兩年占農業總產值比重超1/3,特色農業現代化水平明顯提升。
建設冷鏈物流網絡,以保鮮促增值。在廣西容縣,占地360多畝的特色農產品冷鏈倉儲基地項目正在加快建設。投資方中桂農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濤介紹,該項目致力于打造集一二三產為一體的綜合發展模式,支撐當地特色農產品保鮮增值,延長產業鏈、提升附加值。項目建成達產后,年銷售收入可達100億元,貢獻財稅收入5000萬元以上,帶動周邊3000余人就業。
針對特色農產品以初加工為主,以及存在的運輸損耗率、價值損失率較高等問題,廣西積極建設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體系,以及銜接縣鄉村、兼顧淡旺季的公共型基礎冷鏈物流體系。
“我們從用地、財政、金融等方面支持產地冷藏設施、冷鏈物流設施,通過‘產地倉+直發’‘產地+物流+商超’等模式,推動廣西土特產走南闖北。”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市場與信息化處處長唐秀宋說,2020年以來,廣西累計建成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4873個,建設庫容約293萬立方米,果蔬新鮮度、儲藏能力明顯提升。與沒有相關設施時相比,如今鮮活農產品的平均溢價收益提高約25%。
激發數字生產力,讓特色農業更智慧。走進崇左市江州區羅白鄉中糧益興糖料蔗基地,只見一片綠意盎然,甘蔗林隨風搖曳,2700余畝糖料蔗茁壯生長。這里的AI智能識別系統實時監測甘蔗長勢及病蟲害,動態調整水肥供給,全天候守護甘蔗生長。
“相較傳統農場,甘蔗智慧農場可促進土地利用率從不足90%提升至95%,水肥節約15%~25%。”基地負責人陸光藝說。
在廣西,這樣的“數字蔗田”已有上百萬畝,大數據、物聯網、衛星遙感、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正深度融入甘蔗生產管理各環節。
以“北上廣研發+廣西集成+東盟應用”為路徑實施人工智能發展戰略,廣西啟動實施農場智慧賦能計劃,建設6個國家數字農業創新基地,努力培育一批智慧農(牧、漁)場,打造一批AI農業應用場景。
受訪專家表示,深化“人工智能+農業”應用,推進智慧農業發展,為廣西全鏈條現代化農業生產插上了科技翅膀,將不斷催生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賦能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

在廣西北流市新圩鎮河村, 工作人員在進行電商直播 李洪健攝
增收致富培育“新農人”
在現代特色農業發展過程中,廣西聚焦“兩頭”:一方面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將小農戶與大市場連接起來,增加務農收入;另一方面加快育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養更多掌握新農具、會干新農活的“新農人”,為現代特色農業厚植人才土壤。
健全機制,強化利益聯結促增收。走進梧州市蒼梧縣六堡鎮的青翠茶山,云霧繚繞間,采茶人指尖翻飛,片片嫩芽收入竹簍。“今年的茶青收購價不錯,合作社按保底價收購,我家20畝茶園年收入超15萬元。”茶農黃海燕說。
梧州市327個行政村通過土地入股、訂單種植等方式參與茶產業鏈,2024年帶動11萬人從事六堡茶產業,約31萬村民從中受益。
廣西出臺《廣西壯族自治區“十四五”脫貧地區特色產業發展規劃》,夯實特色農業發展基礎,增強產業帶動力。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廣西堅持龍頭企業帶動,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結成“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等利益聯結機制,通過農業產業化聯合體、訂單收購、代種代養、入股分紅、土地流轉、務工優先等方式,讓群眾更多分享特色農業發展紅利。
目前,廣西脫貧地區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發展的脫貧戶達80%以上。2024年,脫貧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4%,分別比全國和全區農民平均水平高出0.8個和0.4個百分點,在中西部省份排名第四。
培育“新農人”,更好適配智慧農業發展。在廣西融安螞蟻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金桔智慧果園,“90后”的公司負責人韋小東通過手機App一鍵操作,展示精準滴灌、施肥和土壤監測等精細化管理。“手機是我的新農具。”韋小東說,用一部手機管理這300畝金桔樹,預計這片智慧果園今年產值將突破900萬元。
北流市被譽為“中國百香果之鄉”,當地匯集廣西農科院專家團隊、科技特派員、龍頭企業技術能手等人才資源,依托誠眾東云育苗基地,打造百香果全產業鏈人才工作服務站,全程化培養“有技能、會管理、懂銷售”的百香果產業人才。
“近幾年,我們帶動數千人通過電商銷售百香果產品,實現家門口就業增收。”返鄉創業的“新農人”、廣西誠眾東云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楊興武說。
廣西采取“以賽代訓、以賽促學”打造農業行業職業技能競賽品牌,大力培育壯大智慧農業經營主體、“數字新農人”等,多措施支持他們開展智慧農業項目建設和技術創新。
來自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的數據顯示,目前,廣西農業農村實用人才總量突破100萬人,培育現代青年農場主2800多人,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頭雁”2100人,農業經理人3200多人。

廣西橫州市大片茉莉花田(資料照片) 曹祎銘攝 / 本刊
暢通農業合作“黃金橋梁”
出山又出海,破圈亦擴圈。作為中國面向東盟開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廣西不斷深化與東盟國家農業合作交流,加快現代特色農業“走出去”,不斷拓展海外市場。
完善標準,助力特色產品“走出去”。在位于南寧市武鳴區的鳴鳴果園集團采后分選中心,一臺臺光電智能分選設備為每顆進場沃柑拍照篩選,從果面、顏色、重量、果型等維度將果品分選為25個等級,再進行分類包裝,銷售到東南亞等地。
“我們積極推動沃柑從田間地頭到消費終端的標準化生產和銷售,根據不同國家的進口政策和市場需求,提供差異化產品。”鳴鳴果園集團董事長紀素峰說,公司生產的沃柑出口泰國、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以及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
南寧市武鳴區從沃柑生產種植、品質管理、商品分級標準、品牌打造等方面推進標準化建設,培育近60家具備外貿出口資質的果園和水果加工企業,沃柑出口量屢創新高。2024/2025年采摘季,武鳴沃柑出口約20萬噸,較前兩個采摘季分別增長166.7%和85.2%。
唐秀宋說,廣西加強特色農產品生產技術規程標準與東盟國家有效銜接,打造標準化農業合作項目,提升標準國際化水平。目前,包括菠蘿蜜、火龍果、木薯、苦瓜等生產加工技術規程在內的50項廣西標準,已成為東盟互認標準。廣西與老撾、柬埔寨等國合作建立的1.6萬多畝農業標準化示范區,普遍增產15%以上。
優化機制,深化廣西與東盟農業合作。廣西與越南接壤,今年起與越南邊境四省農業農村部門每年召開聯席會議,形成常態化對話機制;廣西龍州縣、大新縣與越南高平省加強糖料蔗跨境產業合作,簽署關于原料蔗種植和出口的合作諒解備忘錄;共建中越邊境農業科技走廊示范基地、農作物優良品種試驗站,累計在越南展示121個水稻、玉米和瓜類等作物新品種……深化農業交流合作,是廣西與東盟國家的“雙向奔赴”。
2024年,廣西與東盟國家農產品進出口總額超過300億元,比上年增長10.5%。此外,廣西還在東盟國家建設了9個境外農業合作示范區、4個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區等平臺。
深化合作,面向東盟加大農業AI技術應用。“人工智能可以成為農業發展中最溫暖、最有力的幫手。”在近期舉辦的“AI賦能?智造廣西”2025廣西故事分享會上,馬來西亞敦胡先翁大學機械與制造工程學院副教授、廣西民族大學馬來西亞籍人工智能研究員王寶琳,講述了自己參與廣西和馬來西亞智慧農業合作研究的故事,吸引許多人駐足傾聽。
近年來,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科學院與柬埔寨皇家農業大學、龍美達農業公司合作,在柬埔寨推廣廣西農科院自主選育的香蕉品種約3000萬株,種植面積20萬畝,并建成6300畝高標準香蕉種植示范園、年產1000萬株香蕉組培苗廠和日包裝10000件(6個冷柜)的包裝廠。
“依托東盟平臺推動‘智慧農業’出海,前景可期。”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負責人說。
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主要負責同志表示,廣西將圍繞獨特資源,以系統思維整合優化要素、資金、政策等資源配置,優化資源鏈,延長產品鏈,擴大銷售鏈,做強品牌鏈,融合數智鏈,撬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打造更多千億級百億級特色農業產業集群,推動更多廣西優質農產品出山出海,讓更多“桂字號”農業品牌叫響大江南北。

(《瞭望》2025年第4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