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靜佇立,默默經營
在欽州市南珠西大街的鬧市上
有一家“無聲燒臘快餐”門店
這是一家殘疾人“夫妻店”
這里沒有熱鬧的吆喝聲
也沒有過多的言語交流
只有飯菜的香氣在悄然彌漫
這份“無聲”中,藏著最暖的人間煙火
一間小店? 兩張殘疾證。
店面不大,卻整潔明亮。每張桌角都貼著一張溫馨提示:“
各位顧客:本店服務員為聽障人士,您的每一次光臨都是對我們的最大鼓勵。
”字里行間,藏著夫妻倆對每一位顧客溫暖的問候與善良的歉意。

梁廷常和石國玲夫妻倆,是這家店的經營者,也是彼此最堅實的依靠。妻子石國玲,是先天性聽障人士,一級殘疾,從未上過學,不會寫字,更不懂手語,與外界溝通有諸多不便,需要顧客更多的耐心與理解。丈夫梁廷常,1997年經歷了一次意外事故,左手的大拇指、食指、中指、小拇指因此受損,當時他才17歲,落下了三級殘疾。

身體的局限,并沒有擊垮他們對生活的希望和熱愛。2023年,在外漂泊多年的夫妻倆回到欽州,進入一家工廠打工,日子雖平淡,卻也安穩。但隨著工廠效益的下滑,收入已經難以支撐家庭的開銷。

“我們要自己創業!”梁廷常語氣平靜,眼中卻閃著光,生活的重壓反而點燃了夫妻倆創業的勇氣。梁廷常早年練就一手好廚藝,于是他倆決定:開一家快餐店!

說干就干,今年“五一”,他們的小店悄然開業,在勞動者的節日里開啟了他們的新奮斗。梁廷常是廚房里的“總司令”,石國玲則是他最得力的助手。洗菜、切配、煮飯、打包、打湯……她樣樣做得干凈利落。而他,清晨采購,回來備菜,客人來了就掌勺炒菜。默契,無需言語,小店被打理得井井有條。




豬腳飯、扣肉飯、牛腩飯、羊雜粉……每一道都是梁廷常的拿手菜,每天清早采購,保證食材新鮮,然后用心制作。很多人最初是因他們的故事而來,后來卻被實實在在的味道留住。“好吃,這個扣肉又香又軟爛,味道很好。”“他們做得很好,看起來很好吃,大家都來。”常客大陳和楊蕓茴說道。

生活以重壓,報之以炊煙。
顧客的認可,是夫妻倆并肩前行的最大動力。然而“無聲”帶來的天然障礙,還是讓他們陷入現實經營的困境,店鋪租金、家庭開支、孩子們的生活費……常常讓梁廷常感到吃力,談及未來他也有點迷茫,坦言:“看看這個店有沒有起色,有的話就一直做下去。如果沒有,就再去找個工作,賺點錢養家。”?
沒有抱怨,不曾低頭。
盡管前路未知,他們依舊在灶臺前忙碌,在餐桌間穿梭,用行動書寫著不向生活低頭的勇氣。用一雙并不完整的手,托起一個家的希望,在這間“無聲”的小店里,飄出的不只是飯菜香,更是普通人認真生活的煙火氣。
不需要同情,只要一個機會。
“這家店的煙火氣里,藏著動人的生命力。他們用勤勞的雙手與真誠的笑容,贏得了所有人的尊重。他們不需要同情,渴求的是平等的機會。”欽州市殘聯聾人協會主席趙雨婧說。

這間“無聲”的小店,不只有飯菜的香,更有生命的堅韌、人情的溫暖。
如果你路過這里,不妨去嘗一嘗這份“無聲”卻“有味”的煙火氣。用味蕾,記住這份平凡卻有力量的生活滋味。
“無聲”小店??有聲力量
(寧萌)
“無聲燒臘快餐店”沒有喧鬧的吆喝聲,只有后廚鍋鏟的碰撞聲與食客碗筷的輕響。這家由一對殘疾人夫妻經營的小店,因其“無聲”的特質,成為了城市眾多門店里一個獨特的存在。它散發著誘人的飯菜香,更升騰著一種不屈服困境的生命熱度,讓我們看見平凡人生的堅韌,也看到了社會對殘障人士創業的實際支持和幫助。
這間小店的“無聲”,首先是一面鏡子,映照出個體生命在面對困境時的巨大韌性。丈夫梁廷常,左手因工傷落下三級殘疾;妻子石國玲,是先天性聽障一級殘疾,與外界言語隔絕。生活的重擔從未對他們留情,從工廠微薄的收入到創業艱辛的迷茫,他們前行的每一步都比常人更要用力。然而,他們沒有倒下,更是選擇“在勞動者的節日里開啟新的奮斗”。丈夫用一雙并不完整的手,在灶臺前揮勺;妻子在無聲的世界里默默配合,將小店經營得井井有條。這份“報之以炊煙”的從容,是對“勞動創造價值”最樸素的信仰,也是對命運最有力的抗爭。
其次,這家小店的故事是一個動人的隱喻,它告訴我們,真正的“味道”源于真誠與實干。最初,許多顧客是帶著善意與同情而來,想用一次消費支持他們的生活。但最終留住食客的,是那“又香又軟爛”的扣肉;是每天清早采購、新鮮制作的誠意。他們的故事吸引了流量,但他們的產品才真正贏得了人心。這證明,即便在喧囂的流量時代,最樸素的商業邏輯——真誠與品質,依然擁有穿透一切障礙的力量。
然而,在感動與贊美之外,我們更需冷靜地看到,“無聲”與殘障,本身就是一道難以逾越的經營壁壘。妻子石國玲無法與顧客順暢溝通,這限制了服務效率與食客體驗;夫妻二人作為唯一的勞動力,精力的付出已達上限;雖然開通線上平臺等新渠道,但分成又沒有達到預期;店鋪租金與家庭開銷的多重壓力,讓他們在現實中步履蹣跚。梁廷常談及未來時的迷茫——“看看這個店有沒有起色”——這聲低語,是他們個人奮斗在遇到瓶頸時的真實寫照。
令人欣慰的是,一直以來,都有一股股溫暖的力量悄然縈繞在這對夫妻身邊,試圖為他們分擔壓力和化解迷茫。在基本生活保障方面,民政部門已為梁廷常和石國玲夫妻倆辦理了農村低保和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此外,由于石國玲屬于一級殘疾,她還享有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在教育層面,他們正在上小學和初中的孩子,也都成功申請了義務教育階段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生活補助。
然而,對于這個小店來說,最大的經營壓力仍來自于每天新鮮食材的采購和每月的店鋪租金。據悉,欽州市殘聯肢殘人協會已關注到他們的困境,并與相關部門商議對接減免鋪租,盡管此項幫扶目前尚未最終落實,但已是一道照進現實的希望之光。
正如欽州市殘聯聾人協會主席趙雨婧所言:“他們不需要同情,渴求的是平等機會。”這份“平等的機會”,本質上是將社會一時的感動,轉化為一套行之有效的支持系統。這應該包括:有關的創業扶持政策、專業的創業指導,助其提升經營韌性;穩定的客源和社會訂單,為其提供生存根基;友好的輔助設施(如簡易點餐系統),破除其溝通壁壘。唯有如此,這家小店才能從一個需要關懷的個體,真正升華為一個值得尊敬的創業標桿,為殘障人群注入更多前行的力量。
一個充滿溫情的社會,不僅要有為個體奮斗而喝彩的掌聲,更要有支撐其走下去的堅實舞臺。這間飄著煙火氣的小店,值得我們用味蕾去記住它的滋味,更值得我們用行動去回應它的渴望——讓每一份不向生活低頭的勇氣,都不被現實辜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