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公開征集平陸運河(欽州段)
有關橋梁擬命名、更名意見的公告
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平陸運河建設需要,我市在平陸運河(欽州段)新建和升級改造了部分跨河橋梁,這些橋梁建成后,將以嶄新姿態成為展現欽州新時代風貌的標志性建筑。
地標性建筑的命名在彰顯地方文化,賡續歷史文化傳統,塑造獨特城市風貌、提升城市品質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根據《地名管理條例》、《廣西壯族自治區地名管理規定》、《欽州市地名管理規定》和《公路橋梁命名編號和編碼規則》(GBT11708-1989)等有關規定和職責分工,欽州市民政局、欽州市交通運輸局對平陸運河(欽州段)中我市具有命名權的市區內、市區外17座橋梁擬定了命名、更名方案。為充分發揚民主,集思廣益,現就橋梁的命名、更名向社會公開征集意見。公開征集意見后,欽州市民政局、欽州市交通運輸局將對收集到的意見建議進行討論研究,確定橋梁命名方案后按照規定程序報市人民政府審定并公布。
一、命名、更名的基本原則
(一)合法性原則。嚴格遵守《地名管理條例》等地名法規的規定,禁止使用違背良俗、可能引發不良社會影響的名稱,嚴格按規定程序執行。
(二)規范性原則。地名應與命名實體的功能、位置、歷史或文化特征相符,綜合考慮名稱使用時間長短、知名度高低。專名和通名組合應簡潔易記,避免重名或同音、生僻字或復雜表述。公路橋梁的命名應以當地跨越河流、所在地名或附近建筑古跡給定規范化全稱,全稱最長一般不超過六個漢字。
(三)地域性原則。盡可能反映我市悠久的歷史文化和自然環境特點,挖掘和傳承具有紀念意義或悠久歷史元素的老地名,優先使用體現地方歷史、文化或地理特色的名稱,用地名這一載體充分展現我市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時代風貌。
(四)習慣性原則。盡可能照顧居民群眾的使用習慣,保留約定俗成且無負面含義的舊稱,盡可能減少因命名、更名對企事業單位和個人造成損失和影響。
二、橋梁擬命名、更名方案
(一)市區外橋梁

(二)市區內橋梁

1.欽江大橋(欽江一橋)始建于1958年,1961年建成通車,連接南珠西大街和南珠東大街、安州大道。2004年以所跨河流“欽江”命名“欽江大橋”。60余年的風雨歷程,欽江大橋連接著欽州市區兩岸,承載著欽州人代代相傳的溫暖回憶,成為城市的獨特文化印記。
2.永福大橋(欽江二橋)于1997年開工建設,1998年建成通車,連接永福西大街和永福東大街。2004年以紀念欽州晚清時期著名的抗法將領、民族英雄劉永福命名“永福大橋”,成為欽州首座以英雄名字命名的大橋,并與所在道路永福大街相呼應,彰顯著欽州人民對英雄精神的尊崇與傳承,也是“欽州精神”的生動體現,激勵欽州人砥礪前行。
3.金海灣大橋(欽江三橋)于2003年開工建設,2007年建成通車,連接金海灣西大街和金海灣東大街。2004年命名“金海灣大橋”與所在道路金海灣大街相呼應,彰顯欽州濱海宜居城市特色。
4.子材大橋(欽江四橋)于2009年開工建設,2011年建成通車,連接子材西大街和子材東大街。2004年在規劃建設時以欽州晚清時期著名的抗法將領、民族英雄馮子材命名“子材大橋”,與所在道路子材大街以及“永福大橋”相呼應,承載著市民對歷史的銘記和對英雄的敬意,成為傳承英雄精神、弘揚欽州文化的重要載體。
5.敏昌大橋(欽江五橋)于2015年開工建設,2018年建成通車,連接北環西路和北環東路。2004年在規劃建設時以所在村莊命名為“牛頭灣大橋”,2018年更名為“北環大橋”。2022年以紀念欽州清代著名文學家、書法家和教育家馮敏昌更名為“敏昌大橋”以來,與永福大橋、子材大橋等以歷史名人命名的橋梁相呼應,塑造更有凝聚力的城市集體記憶。
6.沙井大橋(項目名稱)于2007年開工建設,2011年建成通車。該大橋地處欽南區尖山街道沙井村,作為北部灣大道建設的附屬工程,目前尚未進行正式命名。
三、征集意見時間
自本公告發布之日起至2025年11月7日止。
四、反饋意見方式
對上述橋梁命名、更名的意見和建議,請通過來電、來信或電子郵件等形式反饋。如另有其他命名、更名方案的,請寫明擬命名(更名)名稱、理由和名稱含義。為便于聯系,請提供姓名、聯系方式和通訊地址等信息。
意見建議反饋聯系方式:聯系人劉永生(市區內橋梁命名、更名方案方面),聯系電話0777—3233880,郵寄或送達地址為欽州市欽北區金華路6號欽州市民政局8樓社會組織管理和區劃地名科,電子郵箱mzshzzk@qinzhou.gov.cn;聯系人韋偉慧(市區外橋梁命名方案方面),聯系電話0777—2188036,郵寄或送達地址為欽州市欽北區永福西大街6號欽州市交通運輸局18樓規劃科,電子郵箱qzjtjghk@qinzhou.gov.cn。來信或郵件請注明“市區內橋梁命名、更名方案意見”或“市區外橋梁擬命名方案意見”字樣。
誠摯歡迎社會各界和廣大群眾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
特此公告。
欽州市民政局 欽州市交通運輸局
2025年10月2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