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公報中,“科技”十次亮相、“創新”八次提及、“新質生產力”兩次凸顯,這些都釋放出明確信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不僅是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支撐,更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根本所在。這一戰略部署為處于全球科技競爭與國內轉型關鍵期的中國式現代化奠定了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核心要義,在于突破“跟跑”慣性、鍛造“領跑”能力。全會首次突出“高水平”導向,直指原始創新短板。欽州港碼頭的智能化實踐就是生動例證:沒有簡單復制上海重金打造的自動化碼頭模式,而是開創性地打造了全球首個“U”型工藝、全國首個海鐵聯運自動化碼頭。這項從0到1的突破,源自1000多個日夜的持續攻關、500多個方案的迭代優化,充分印證了“源頭攻堅”是新質生產力孕育的關鍵所在。
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是連接科技與產業的“橋梁”,更是引爆新質生產力的“關鍵點”。全會明確部署“聚焦前沿技術和‘卡脖子’領域攻關”,直指產業發展痛點。欽州港自主研發的萬噸級碼頭智能靠系泊裝備首次測試成功破解了復雜氣象條件下的作業難題,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遠控自動化門吊使欽州鐵路集裝箱中心站成為全國鐵路系統首家實現遠控自動化裝卸的智能化示范場站。這些技術突破推動欽州港集裝箱吞吐量從全球第47位躍升至第35位,有力證明了關鍵技術自主可控的戰略價值。
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是新質生產力壯大的“加速器”。全會強調的“產研加速融合”,關鍵在于打通成果轉化鏈條。欽州形成了“技術突破—產業升級—集群發展”的可復制模式:通過產學研協同,自動化碼頭實現人員減少81%、吞吐量顯著提升;智慧海關借助技術賦能大幅提升通關效率,2024年進口整體通關時間縮短至56.81小時、出口僅需1.44小時,經欽州港口岸進出口貨運量達6562.78萬噸,同比增長13.4%。技術融合更催生新興產業集群,總投資60億元的欽州人工智能產業園已啟動建設,重點布局智能港口裝備、跨境數字服務等業態,全部達產后預計年產值可達200億元。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需要系統思維支撐。全會提出“統籌教育、科技、人才強國建設”,構建“三位一體”創新生態。欽州積極響應“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的戰略部署,錨定“1+9+N”人工智能創新發展總體框架,著力構建“算力為基、數據為脈、場景為擎、產業為柱、東盟為窗、人才為魂、安全為盾”的立體化發展體系,力爭到2027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營收突破150億元,培育50家關聯企業,努力打造面向東盟的AI創新應用策源地。
錨定“十五五”規劃藍圖,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既是必須打贏的攻堅戰,更是需要持之以恒的持久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式現代化要靠科技現代化作支撐”,欽州的實踐已經提供了生動范例。展望未來,欽州將持續發揮西部陸海新通道核心樞紐優勢,以全會精神為指引,在港口智能化升級、綠色化工新材料、跨境數字技術等領域實現突破,讓“U”型工藝的創新基因延伸至更多產業鏈條;依托自貿試驗區與RCEP示范集聚區平臺,深化“研發—轉化—應用”全鏈條協同,推動更多自主創新成果對接東盟大市場??梢灶A見,科技自立自強必將成為欽州新質生產力躍升的“核心引擎”,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注入源源不斷的基礎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