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條例》讓過緊日子從“倡導”升格為“必須”,體現的是剛性約束,目的是以制度之“牙”破除特權慣性,以監督之“刺”戳穿變通偽裝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修訂后的《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強調把加強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教育作為作風建設的重要內容,融入干部隊伍建設和機關日常管理之中。有力有效落實《條例》,進一步擰緊黨政機關帶頭過緊日子的制度螺栓,關鍵在于推動“緊日子觀”入腦入心。
過緊日子決非權宜之計,而是量度忠誠的標尺?;赝h百余年征程,我們黨始終保持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光榮傳統,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從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創造改革發展穩定巨大成就。若有人將“過緊日子”與保障民生、擴大內需對立起來,企圖用“小事小節論”為揮霍開脫,“影響發展論”為奢靡辯護,“行業特殊論”為特權開道,那就是在縱容理想信念防線的潰口。歷史多次證明,政黨的精神脊梁,往往在厲行節約中挺立,也在奢靡享樂中塌陷。過緊日子絕非歷史倒退,而是一次強有力的政治宣言:無論環境如何變化,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不會變,優良傳統不能丟。
“緊日子觀”的核心是樹立和踐行正確政績觀,關鍵在于對資源的精準駕馭。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實踐證明,決策失誤和方向偏差是對公共資源最大的內耗和浪費。《條例》明確指出,各級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必須樹立正確政績觀,嚴禁搞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這要求干部必須不斷增強“政治三力”,拎清“顯績”與“潛績”以及“拼當下”與“利長遠”的辯證關系,自覺培養超越短視、穿透浮華的戰略眼光、戰略思維,以如履薄冰的敬畏態度做實調查研究,全面客觀分析風險隱患,穩慎作決策,將有限資源精準投向關鍵領域,在關鍵處“放大招”,將“緊日子”轉化為“好日子”,實現更高質量發展,民生保障更可持續。
“緊日子觀”還需要在剛性約束中“長牙帶刺”?!稐l例》讓過緊日子從“倡導”升格為“必須”,體現的是剛性約束,目的是以制度之“牙”破除特權慣性,以監督之“刺”戳穿變通偽裝?!稐l例》還明確把厲行節約反對浪費作為作風建設和干部教育培訓的重要內容,列為領導班子民主生活會和領導干部述責述廉的重要內容并接受評議,就是要求干部養成過緊日子的習慣,規范壓縮浪費空間,消除浪費條件,經常查擺問題、糾治偏差,立起“不敢浪費”的制度鐵律,形成“不能浪費”的價值追求,養成“不想浪費”的文化自覺,推動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化風成俗。
《條例》如同一面澄澈明鏡,既映照著黨同人民群眾同甘共苦的血肉聯系,更折射出一個百年大黨面向未來的戰略清醒。唯有廣大干部真正理解“緊日子”與“大事業”的關系,悟透“克己律人”與“永續發展”的深層辯證,以“毫厘精算”守牢公共錢袋,用“寸土生金”滋養民生沃土,才能廣泛凝聚浪費可恥、節約光榮的基本共識,實現以優良黨風引領社風民風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