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西自然博物館兩棲爬行動物學研究工作組聯合合作團隊,在國際權威期刊《Herpetozoa》上發表掌突蟾屬新物種——雅長掌突蟾。該物種發現于中國西南巖溶國家公園(廣西)創建區內的雅長蘭科植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喀斯特“孤島生境”孕育的又一演化成果,進一步彰顯了廣西作為物種分化熱點區域的重要地位。

雅長掌突蟾。黃忠 攝
雅長掌突蟾的發現始于2024年一次野外調查中發現的“謎樣蝌蚪”。今年4月,研究團隊重返百色市樂業縣雅長保護區,在原始森林下的巖石溪流中成功采集到9號成年標本。該物種體型嬌小,雄性體長僅28.1至31.2毫米,最顯著特征為雙色虹膜:上半部銅橙色,下半部灰褐色,宛如“自然寶石”。
基因分析顯示,雅長掌突蟾與武鳴掌突蟾親緣最近,但16S rRNA基因遺傳距離達6.5%,遠高于物種劃分閾值,從分子層面確認其為新物種。研究還揭示了喀斯特地區“遠親為鄰,近親遠居”的獨特分布模式,反映了生境碎片化對物種形成的驅動作用。
目前,雅長掌突蟾僅分布于幾條狹窄溪溝中,面臨風電、旅游、人工林等潛在威脅。研究團隊建議擴大調查范圍、加強生境管控、建立監測網絡,并推動其納入紅色名錄評估,呼吁社會各界共同關注并參與保護這一珍貴的喀斯特特有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