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4月2日是
第18個“世界孤獨癥日”
今年的宣傳主題是
“落實關愛行動實施方案
促進孤獨癥群體全面發展”
近年來
孤獨癥受到了
越來越多的社會關注
然而,遺憾的是
長期以來大眾對孤獨癥的一些誤解
可能讓家長忽視孩子的異常表現
延誤治療
錯過干預的黃金時期
孤獨癥的常見誤區
1.孩子只是性格內向,不愿意社交而已?
孤獨癥兒童常被誤解為性格內向或不喜歡社交。實際上,他們不是不想與人交流,而是由于神經系統的異常,無法解讀他人的面部表情、理解他人的情緒或無法分享自己的情感,導致社交障礙。
2.孩子得病,是因為父母關愛太少?
孤獨癥是一種不可治愈的永久性神經發育障礙,與父母的關愛程度無關。盡管目前孤獨癥的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楚,但已有研究表明,它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包括遺傳、環境因素和神經生物學因素等。
3.只有兒童才會得孤獨癥,孩子長大就好了?
很多人認為孤獨癥只影響兒童,疾病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自然好轉,其實不然。雖然部分孤獨癥兒童在成年后會擁有一定的溝通能力,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完全擺脫了疾病的影響。很多成年孤獨癥患者仍面臨著嚴重的社交和溝通障礙,他們需要持續接受家人、社會的支持和幫助。
孤獨癥需要盡早干預
目前,孤獨癥兒童的核心癥狀尚無藥物可以治愈。
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行為干預和教育可以改善孤獨癥兒童的不良預后。確診或疑似患兒均應盡早干預。
孤獨癥的主要干預手段為康復訓練。該方法強調個體化治療,需關注患兒的核心癥狀與日常生活能力的提升。
家長需善用家庭與社會資源,為孩子營造語言溝通與交流的環境。
如果患兒存在較嚴重的情緒不穩、自傷、攻擊和破壞性行為,且行為矯正方法無效,或同時患有其他精神障礙時,建議咨詢醫生是否采用藥物治療。
給予孤獨癥患者更多關愛
孤獨癥患者從兒童期開始就需要接受康復教育,這離不開長期、持續的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全方位支持。
在家中,家長如何更好地關愛孩子?
1.學習正確的方法
家長應盡早學習康復教育方法,通過觀看紀錄片、閱讀科普書籍、參加相關培訓和活動等方式,學會與孩子有效溝通,以幫助孩子解決在生活中存在的問題。
2.提供舒適的家庭環境
孩子需要一個溫暖、穩定、和睦的家庭環境。父母之間相互關心、理解和支持,對孩子呵護、理解和關愛,能增強孩子的安全感,緩解孩子的焦慮情緒。
3.幫助孩子合理表達情感
幫助孩子建立對自身的認識、探索,以及合適的情感表達和行為調整。例如,引導孩子識別和命名自己的情緒,家長可以對孩子說:“你現在感到開心嗎?”“你似乎有些難過,能告訴我為什么嗎?”
4.建立積極溝通的渠道
在日常互動中,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學習如何與他人建立聯系、理解他人需求、分享情感等社交技能。引導時,家長要注意用語簡潔、語調舒緩。
不疏遠、多理解
讓我們一起關愛孤獨癥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