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步時的悉心保護到耐心回應孩子的各種情緒,每一個細節都關乎兒童的健康成長。今天(11月20日)是世界兒童日,這份“兒童健康成長小貼士”,請各位家長查收↓↓↓
視力保護
切勿讓電子產品,成為替代陪伴孩子的“電子保姆”。
兒童視力發育過程,具有不可逆性,一旦造成視力損傷難以挽回,隨著年齡增長,近視度數還會加深。一般來說,高度近視是指近視度數大于等于600度的屈光不正狀態。如果眼軸長度達到26毫米以上,也需高度注意。

不想被近視“纏上”,這5點需注意!
■ 堅持戶外運動
兒童青少年應堅持每天日間戶外活動不少于2小時,或每周累計達到14小時。
■ 視屏時間要控制
0—3歲嬰幼兒不使用手機、平板、電腦等視屏類電子產品;
3—6歲幼兒盡量避免接觸和使用視屏類電子產品;
中小學生非學習目的使用電子屏幕單次時長不宜超過15分鐘,每天累計時長不宜超過1小時。
■ 堅持“20-20-20”原則
即近距離用眼20分鐘,向約6米外遠眺20秒以上。

■讀寫做到“三個一”
即“一尺一拳一寸”,眼離書本一尺,胸距書桌一拳,手離筆尖一寸。
■ 保持良好的視覺環境
不要在光線太強或太弱的地方看書學習。
營養搭配
各個年齡段的兒童、青少年,要根據發育進程合理膳食,滿足發育需求。
中國疾控中心此前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我國學齡兒童存在膳食結構不合理,蔬菜、水果、奶類、大豆等攝入量不足,而油、鹽攝入量過高的情況。

很多家長覺得一些營養品和膳食補充劑不是藥,給孩子吃了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其實這些產品都需要肝、腎代謝,會增加孩子的負擔。
專家強調——
如果孩子飲食均衡、健康,沒有必要補;
缺什么補什么,通過醫學測試評估有針對性地補;
適量補充,在醫生、營養師的指導下,補充合適的劑量。
■學齡兒童平衡膳食 遵循這5條準則
合理的飲食對于孩子們的成長發育至關重要,中國營養學會發布的學齡兒童膳食指南給孩子們的合理膳食提出了5條準則。
準則一:主動參與食物選擇和制作,提高營養素養,建立為自己的健康和行為負責的信念。
準則二:吃好早餐,合理選擇零食。早餐食物應包括谷薯類、蔬菜水果、動物性食物以及奶類、大豆和堅果等四類食物中的三類及以上,可在兩餐之間吃少量的零食。
準則三:天天喝奶,足量飲水,不喝含糖飲料,禁止飲酒。每天300毫升及以上液態奶或相當量的奶制品,每天800—1400毫升飲用水,首選白開水。
準則四:多戶外活動,少視屏時間。每天應累計至少60分鐘中高強度的身體活動。每周至少3次高強度的身體活動,3次抗阻力活動和骨質增強型活動。

準則五:定期監測體格發育,保持體重適宜增長。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共同參與兒童肥胖防控。
口腔衛生
“小洞不補大洞受苦”,要規律地做口腔檢查,早發現早治療。
兒童最容易發生的口腔問題是齲齒,嬰兒萌牙后至14歲屬于齲齒的高發期。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我國5歲兒童乳牙齲患率為70.9%。
專家建議,小朋友患有牙齒問題,要及時到門診進行檢查、治療,不要延誤診療的最佳時機。防齲齒沒有捷徑,要勤刷牙,包括使用牙線,以及使用含氟牙膏。
■什么是“六齡齒”?該如何保護?
兒童在六歲左右會長出第一顆恒磨牙,位于乳磨牙后方,上下左右各有一顆,稱為“六齡齒”。
“六齡齒”表面窩溝較多,不易徹底清潔,容易發生齲壞。此時家長應帶孩子去醫院做“六齡齒”窩溝封閉治療,相當于給“六齡齒”穿了一件“防彈衣”,有效預防齲病的發生。
■孩子怎樣刷牙才會更干凈?
數據顯示,我國5歲兒童的牙齒患齲率超70%,平均每個孩子超過4顆齲齒,12歲兒童牙齒患齲率近40%,人均1顆齲齒以上。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因為糖類攝入多,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刷牙方法不正確。
專家建議,兒童刷牙可采用圓弧刷牙法。
刷牙齒外側面時,采用畫圈的方式操作,另一側外側面同理,這種刷牙動作相比水平震顫法更易掌握;

刷里側面時,應采用小幅度震顫復刷的方式;

刷前牙時需要將牙刷豎起來,因為若橫向刷牙,牙縫部位難以清潔到位,上牙前側的清潔也同理;

咬合面是相對容易清潔的部位,采用拉鋸式來回刷即可。

刷牙是去除牙菌斑、軟垢和食物殘渣最有效的方法,至少每天早晚各刷一次牙,且晚上刷牙更重要。
當我們準備入睡時,口腔會處于相對靜止的狀態,唾液分泌量也會減少。在這種情況下,若牙面上仍殘留細菌等臟東西,它們就會在靜止的環境中大量、快速繁殖,進而破壞牙齒。因此,晚上睡覺前務必做好徹底的口腔清潔再入睡。
安全防護
意外傷害是1到14歲兒童首位死因。
常見類型包括:交通事故,溺水,跌落傷,窒息與異物卡喉,燒燙傷,中毒,動物傷害,器械或玩具傷害,電擊傷,其他意外等。
這些安全要點要掌握——
出行安全:購買合規并正確使用兒童安全座椅;按照信號燈指示安全過馬路;注意兒童騎行時的安全防護。
居家安全:家長應注意安全用電、火及燃氣。窗戶安裝限位器;抽屜柜固定上墻;室內防撞護角。有毒物品遠離兒童。
水上安全:成年人監護陪同兒童游泳,牢記“不分心、不間斷、近距離”的原則;督促兒童不在危險地段戲水;教會兒童認識警示標志。
學習急救方法:學習海姆立克急救法(異物卡喉)、燒傷沖洗等。
睡眠管理
睡眠不足會影響大腦發育與認知能力,阻礙身體發育。
家長要保障孩子有充足睡眠時間,小學生每天睡眠時間應保持在10個小時左右。
助眠技巧——
建立規律作息(節假日期間變動≤1小時)
優化睡眠環境(黑暗、安靜)
減少睡前刺激(睡前1小時避免使用電子屏幕)
注重心理調節(減少睡前壓力)
增強家庭支持(減少熬夜學習、避免睡前批評孩子)

心理守護
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往往表現隱匿,但早期識別和干預至關重要。
當孩子出現以下心理或行為異常時,家長需高度警惕,及時尋求專業幫助——
情緒異常信號:持續低落或抑郁,過度焦慮或恐懼,情緒劇烈波動。
行為明顯改變:社交退縮、攻擊或冒險行為、退化行為。
認知與思維異常:注意力與學習能力下降、脫離現實的表現。
生理反應與軀體化癥狀:不明原因軀體疼痛、睡眠與食欲極端變化。

兒童的健康成長是一場用心耕耘的旅程,讓我們一起為孩子的身心健康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