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2025年11月8日,
是第26個中國記者節(jié)。
你為什么做記者?
那個最初的答案,是否依然清晰?
為了讓轉瞬的真相不被洪流淹沒?
為了讓微弱的發(fā)聲能被世界聽見?
為了讓歷史的記錄不留一片空白?
為了讓前行的時代多一盞清醒的燈?
答案,
也許正藏在每一個閃光定格的深處。

你見過凌晨四點半的欽州嗎?
它的每一個時刻他們都見過。
當“上班”遇見“下班”,
一個披著星光奔赴現(xiàn)場,
一個攜一身夜色收工離場。
擦肩的瞬間,
是兩束光的對望。
方向各異,初心如一。

身體比大腦先行動。
沒有驚慌失措的躲避,
沒有猶豫不決的徘徊,
只有一句“我得趕緊回去發(fā)條新聞”。
這是刻在骨子里的職業(yè)本能。
當大地還在顫抖,
他們已奔赴真相的戰(zhàn)場。
一個逆行的背影,
扛起的是信息的橋梁,
是千萬人的關注與安心。

百米高空,江風呼嘯。
他明明說“我應該在塔底”,
此刻卻立在橋塔之巔。
雙腿忍不住發(fā)抖,
但握緊相機的手沒有一絲晃動——
因為腳下是正在生長的鋼鐵巨龍,
是城市未來的脈絡。
恐高是本能,敬業(yè)是選擇。
當鏡頭對準浩瀚施工現(xiàn)場,
他用自己的「高度」,
記錄著時代的新高度。

前一秒,還在蠔排上談笑風生,激情提問。
后一秒,人沒了?!
只見鏡頭一晃,噗通一聲……
原來是采訪提問得正投入,
一腳踏空,
直接“潛入”海中進行了“零距離實地調研”。
這下不僅追求報道的深度,
更親身驗證了海水的“溫度”。
(人沒事兒,就是有點懵!)
這或許就是敬業(yè)的一種模樣——
專注到忘記了自己的處境。

見過城市凌晨每一刻的他們,
不是在追熱點,
就是在改稿的“馬上”。
群里的“速發(fā)”是深夜最清醒的號角,
別問,問就是“馬上好”!
這背后,是“第一時間”發(fā)布的責任,
也是“一個都不能錯”的堅守。
他們用鍵盤敲擊出城市的心跳,
用屏幕照亮每個值得被看見的角落。
新媒體人,
是追熱點的人,
更是這個時代的守夜人。

暴雨突襲,裝備有限,但智慧無限。
一個塑料袋,
是現(xiàn)場最樸素的“發(fā)明”,
卻包裹著風雨無阻的——專業(yè)魂。
一身風雨,
只為帶你抵達現(xiàn)場,
執(zhí)意守護鏡頭,
只為時代留下不容模糊的真相。

(記者朋友請補充......)
一件馬甲,一個移動的新聞前線。
口袋里的秘密,是隨時出發(fā)的底氣:
筆與筆記本,是剖析真相的尺規(guī);
錄音筆與SD卡,是定格時代的容器;
記者證,是通往現(xiàn)場與責任的門票。
而風油精驅散困倦,巧克力抵御饑寒,
創(chuàng)可貼愈合奔波的擦傷……
這些細碎的行裝,是支撐理想的無聲給養(yǎng),
還有,讓自己能一直追問下去的全部溫柔。
馬甲之內,是守護自我的戰(zhàn)場;
馬甲之外,是記錄世界的遠方。
記者,是時間的證人,是故事的守護者。
在喧囂中叩問真相,在洪流中堅守真實。
每一篇報道、每一個鏡頭,都不只是工作,
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仰——
相信真實自有萬鈞之力;
相信微光終將照亮微光。

今天,想對所有的記者朋友說一聲:
記者節(jié)快樂!
愿這份誠摯的敬意,
能抵達每一顆在歲月中不曾退卻的初心。
愿你的筆鋒依舊鋒利,
能刻下時代最深的印記;
愿你的鏡頭永遠清澈,
能望見生活最真的模樣;
愿你的初心始終滾燙,
在歲月長河中永遠發(fā)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