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十月,欽州茅尾海的紅樹林依然綠意蔥蘢。海風輕拂間,林梢翻涌如浪,南遷的白鷺翩翩起舞,樹下的灘涂更是熱鬧,彈涂魚飛躍,招潮蟹踱步,共同演繹著這片生態樂園的蓬勃生機。
這幅和諧共生的生態畫卷背后,是當地公安機關以“生態警務”構筑起的堅實防線。近年來,欽州市公安局欽南分局通過科技賦能、部門聯動和全民參與,構建起一張立體化生態保護網,為紅樹林生態安全筑牢銅墻鐵壁。

“紅樹林是海洋生態屏障,對防風固堤至關重要,所以每次臺風過后,我們都會前去查看紅樹林的受損情況。”10月6日,在茅尾海畔的白鷺灣濕地公園,正在巡邏的欽州市公安局沙井派出所民警高志海蹲在灘涂邊,仔細檢查紅樹林根系,隨后又起身舉起紅外望遠鏡,查看遠處紅樹林的生長情況。

受災后的修復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前期的保護。在茅尾海,遍布著大大小小的各種養殖場,甚至還存在非法捕撈、傾倒垃圾的現象。為此,欽南警方推出鄰里守望制,鼓勵村民積極舉報破壞行為并參與修復工作。
2024年12月,漁民老黃因舉報一起在紅樹林中非法傾倒垃圾案獲得民警點贊。“現在大家都明白,我們從小就在這里成長,保護紅樹林就是保護自己的飯碗。”老黃笑著說。
“紅樹林的根系一旦遭到破壞,恢復周期需要十年以上。”紅樹林畔,沙井派出所所長丁昌斌介紹道,“我們通過‘人防+技防’模式,將巡邏頻次從每周1次提升至每日1次,用科技手段實現24小時動態監測。”
如今,欽州沿海派出所已經能通過無人機常態化巡查和海岸線監控鎖定證據。
走進茅尾海生態監測中心,大屏幕上實時顯示著茅尾海各監測點的數據。中心整合了氣象、水文、生物多樣性等12類信息,一旦發現異常立即觸發預警。

“去年我們通過水質傳感器發現某區域 pH值異常,迅速鎖定一家違規排放的養殖場,避免了紅樹林遭受進一步損害。”中心工作人員介紹道。此外,該中心還與高校合作研發“紅樹林健康指數模型”,通過分析葉片顏色、根系密度等參數,精準評估生態修復效果。
在欽南警方的推動下,紅樹林保護已從單一執法轉向全民參與。沙井派出所還聯合志愿者,吸納漁民、教師、學生等30余名成員,累計開展凈灘行動45次,清理垃圾12噸。
作為“海洋綠肺”,茅尾海紅樹林的覆蓋率已從2018年的78%提升至85%,每年吸引數萬只候鳥遷徙停歇。欽南警方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為沿海生態安全樹立了標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