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
農歷閏六月廿六
正式出伏!
有詩云:“三伏光陰過,初秋宇宙新。”
今日出伏,意味著三伏天的酷熱正式告一段落。
熬過了伏天的高溫,秋高氣爽的日子就要來了。
然而,此時正是冷熱交替、濕熱交織、燥氣初起的時節,稍有不慎,就容易被燥邪入侵、秋郁困擾,身體各種問題找上門來。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四季流轉,皆有節令。
今日出伏,牢記“三個預防,三個養護,三個秘訣”,為自己和家人留一份安穩與舒心。
多事之秋,出伏三預防
一、滋陰潤燥,防燥邪
俗話說:“秋燥易傷人,潤燥保平安。”
出伏之后,雖然氣溫逐漸回落,但暑氣未盡,秋燥已起。
人在高溫環境下大量出汗,體液消耗大,如果不及時補充水分,容易出現口干、咽燥、皮膚干癢等癥狀。
“水是生命之源”,喝水不嫌多,但切莫貪涼,日常要多喝溫水、淡茶、清湯,少喝冰鎮飲料。
茶可以選用菊花茶、綠茶,既能清熱解燥,又能養肝明目。
湯品方面,可以用銀耳、百合、蓮子與雪梨煮湯,清潤甘甜,潤肺止渴。
二、內外兼修,防秋郁
夏去秋來,天地之氣收斂,人心也容易感到抑郁。
若不懂調養,容易陷入“秋郁”。
1.疏肝生心氣
心里有煩悶,要學著釋放出來。
閑暇時多到戶外走走,看看秋日的天空、飄落的樹葉、廣闊的田野。
大自然的斑斕色彩與靜謐氛圍,正是化解愁緒的良藥。
與其把郁氣憋在心里,不如多和家人朋友聊聊,把心事分享出來。
2.強心肺之氣
秋天最易傷肺,而肺又與心相表里。
每天可做擴胸運動:兩手握拳,雙臂向外、向后擴展,連續15次為一組,每日三四次。
不僅能讓胸部舒展,也能增強肺活量,減少秋季感冒、咳嗽。
三、食之有道,防身弱
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出伏時節,飲食調養尤為重要。
1.堿性食物消疲勞:葡萄
葡萄不僅是果實,更是天然的能量庫。
它含有豐富的鉀、鈣等礦物質,屬于堿性食物,能中和體內酸性物質,減輕疲勞。
出伏后適量吃葡萄,既消乏力,又能養血安神。
2.酸味食物斂肺氣:山楂
老話說:“秋天吃山楂,健脾又開胃。”
山楂味酸,能收斂肺氣,還能生津止渴、健胃消食。
秋天易積食,用山楂煮茶,喝上兩三天,正好幫助消化。
3.清潤食物降火氣:雪梨
民諺中講:“日食斤梨不為過。”
梨素有“天然礦泉水”之稱,能夠幫助潤肺清燥,緩解咳嗽、咽干。
陽氣旺者可生吃,脾胃虛寒者最好煮熟吃,搭配百合、銀耳熬湯,更加溫潤。
夏去秋來,出伏有三養
一、溫差漸大,衣被調節
俗話說:“春捂秋凍,不生雜病。”
但這里的“秋凍”,不是任憑著涼,而是循序漸進地適應氣候。
出伏到秋分,晝夜溫差大。
白天依舊炎熱,夜晚卻可能涼風習習。
要注意衣被的調整,換上輕薄的秋被,夜里注意蓋好;
空調最好設在28度,并定時三小時,不要整夜吹;
早晚加一件薄長袖,尤其是老年人,要注意保護脖子、后背和腳部。
二、排余濕氣,勤開門窗
古語言:“濕不去,百病生。”
三伏天濕氣最重,到了出伏后,更要注意排濕。
選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把夏天穿過的衣物拿出來晾曬,防止霉菌滋生。
家里要保持空氣流通,尤其是臥室和廚房,不要讓濕氣滯留。
如果條件允許,可以用電熨斗熨一熨衣物,既殺菌,又能讓衣物保持干爽。
三、起居有道,調養精神
三伏天消耗大,人容易秋乏,此時更要順應節氣,養精蓄銳。
晚上10點半前入睡,讓身體得到足夠的休養。
午休30分鐘,哪怕不睡覺,閉目養神也行,可以緩解疲勞。
秋天陽氣內收,順應自然,規律作息,避免熬夜,調整生活節奏,就是最好的養生。
秋收冬藏,出伏三秘訣
一、貼秋膘,需謹慎
俗話說:“立秋貼秋膘,不胖不長膘。”
但現代人生活條件好,營養充足,如果一味大補,很容易“貼”出毛病。
此時飲食宜清淡,多吃蓮藕、黃瓜、蘿卜等蔬菜,補充維生素C,增強免疫力。
適當吃一些溫補食物,如生姜、紅棗、羊肉,可以祛寒保暖,但切忌過量油膩。
二、熱水泡腳,驅寒安眠
出伏后,天氣逐漸轉涼,夜間泡腳正合時宜。
睡前用熱水泡腳,不僅能消除一天的疲勞,還能促進血液循環,幫助入睡。
若在水中加入艾葉、花椒、生姜,更有驅寒散濕、預防感冒的功效。
記住,泡腳時間以15—20分鐘為宜,水溫不宜過燙,微微出汗即可。
三、按摩穴位,調養正氣
太溪穴:潤燥祛火
位于內腳踝后方和跟腱之間的凹陷部位。
按摩方式:用拇指進行按壓揉捏,每次持續5到10分鐘,以按壓處產生酸脹感為宜,早晨起床后或晚上睡前按揉,效果會更好。
按摩作用:能滋養陰液、清除燥熱,減輕咽喉干燥、口中煩熱的癥狀。
《出伏》中講:“暑氣初消夜漸長,金風暗度入軒廊。”
出伏后,暑氣漸散,涼意漸生。愿你心境開闊如秋空澄澈,把憂煩放下,把好事迎來。而此時,如何安穩迎接金秋,便成了養生的頭等要事。調養之道重在細水長流,而非一時進補,只愿你在每個日子里都能善待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