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宣傳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發布了2024年“誠信之星”。來賓市忻城縣的“”90后”壯族小伙蘭培文入選,也是該年度廣西唯一獲此殊榮的全國“誠信之星”。蘭培文是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壯族織錦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十年來他用誠信與堅守,傳承發展家中傳統技藝,通過創新讓千年壯錦重煥生機。
蘭培文。
堅守承諾,他傳承技藝帶民增收
蘭培文的姑奶是忻城縣當地備受贊譽的繡娘。蘭培文兒時常伴姑奶左右,他從小耳濡目染并喜愛壯族織錦這門技藝。面對姑奶對壯錦傳承的憂慮,他許下承諾:“姑奶,你放心,以后我接著做!”
2015年初,21歲的蘭培文從廣東返鄉創業,開起了壯錦店鋪。然而,創業之路困難重重,他面臨著工序繁雜、成本高、款式傳統、織娘稀缺,貨物嚴重積壓等難題。但蘭培文堅守承諾,從未放棄。“為了讓壯錦融入現代生活,我通過調整壯錦的厚度、顏色、材質,融入現代流行元素,將壯錦變成了旗袍、馬面裙、高跟鞋、西裝等,還推出了身穿壯錦服飾的民族娃娃。”蘭培文介紹,這些產品一經推出便受到消費者的歡迎。
2017年,在政府部門的支持下,蘭培文建立了廣西金繡球居家靈活就業示范基地,推行“企業+壯錦培訓+織娘”的模式。他在免費傳授技藝時毫無保留,在就業幫扶上說到做到……他帶動了當地1400名婦女在家門口實現就業,讓1萬余人次在公益培訓班中收獲技能,讓壯錦技藝真正轉化為富民產業。
此外,蘭培文主動要求扶貧資金透明化,建立規范臺賬。這種“誠信辦企、陽光做事”的作風,讓企業獲得“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稱號,更帶動周邊5個村集體經濟年增收超50萬元。
以誠經營,他在創新浪潮中堅守文化根脈
蘭培文不僅織得一手好壯錦,還擁有天然渾厚的好嗓音,是廣西山歌的王中王。他在自己的壯錦生產基地里開設了“新時代文明實踐山歌直播間”,通過“山歌+壯錦+N”的線上線下宣傳模式,大力推廣壯錦,致力于弘揚壯族傳統文化。
除了會織壯錦,蘭培文還喜歡唱山歌。
“文化傳承容不得半點虛假。”蘭培文說,在直播間里,他們堅持“壯錦文化要講真話”。接到訂單,一定保質保量完成。
隨著壯族服飾在“三月三”等節日成為現象級爆款,蘭培文公司的訂單量劇增。有人勸他采用現代機械技術代替手工織機,這樣既能提高生產速度、節省人工成本,還能生成多樣圖案。但蘭培文果斷拒絕:“壯錦圖案的紋樣是其靈魂,創新不能丟了根本。”
在蘭培文的壯錦加工作坊,始終有著嚴格的質量檢驗制度,紋樣精度、色牢度、縫制工藝都要經過嚴格檢驗,不合格產品一律返工。“工藝不可減、紋樣不可亂”,這是蘭培文始終堅守的誠信創新底線,也讓他的壯錦產品贏得了市場的認可和口碑并屢獲大獎。
秉承初心,他想讓更多年輕人傳承壯錦
前不久,蘭培文前往北京參加“誠信之星”發布儀式,他在現場見到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誠信之星”,了解了大家的故事后他深受感觸,創作了一首山歌:為人處世要守信,銀是銀來金是金,誠信雖然兩個字,字字都是重千斤。
蘭培文現場領獎。
蘭培文認為,“誠信”二字雖然說出來容易,但是真正實踐和長期堅守卻是不易。“‘誠信之星’對我來說是一種激勵。讓我在往后的人生和工作中,要繼續秉承著誠信守諾這個理念去做事做人。”蘭培文說。
蘭培文深知,文化傳承發展、誠信風氣培育不是個人的事,需要眾人參與。近些年,他主動投入培養民族文化繼承人的公益事業,主持“壯錦技藝·復興行動”“壯錦‘益’傳承”等志愿服務項目,深入社區、村屯、中小學校,開辦公益性“壯錦技藝”培訓班,帶動6萬余名學生和居民重傳承、守承諾,并與多所院校合作建設“校企合作實踐基地”,培養出了300余名年輕傳承人。
蘭培文向小朋友教授壯錦技藝。本文圖片均為忻城縣委宣傳部提供
未來,蘭培文希望能發揮自身的一些影響力,帶動更多的年輕人去傳承壯錦和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