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浦北縣樂民鎮金康村產業基地環山道路,沿途不時傳來陣陣笑聲,道路的末端連接著麻筍地,農戶正在繁忙地修枝、除草,張張笑臉、陣陣歡笑,繪出一幅特色產業發展的“愿景圖”。
金康村茶葉基地、麻筍基地產業路。蘇 帆 攝
金康村曾是“十三五”期間的脫貧村,有11個村民小組共531戶2021人。因地處丘陵地帶,山路蜿蜒曲折,雨后路況泥濘,導致許多年輕群眾背井離鄉。
要致富,先修路。“到金康駐村后,工作隊發現村里雖發展有茶葉、麻筍、水稻等產業,也具備一定規模,但主干道和基地通行路還存在不少‘空缺’。通過走訪調研,我們第一時間向后盾單位和鎮黨委、政府反饋群眾的熱切訴求,打通主干道到產業基地‘最后一米’,解決群眾生產難、運輸難的問題。”金康村第一書記鄧起彪說。
在各級強力支持下,2024年,樂民鎮金康村麻筍基地道路硬化工程開始實施,累計投入資金34.23萬元,硬化道路長0.68公里,路基寬4.5米,產業道路當年建成并驗收,解決了813人(含脫貧人口80人)出行難題,也解決了麻筍從產業基地到加工車間的運輸難題,促使麻筍加工車間項目正式投產,帶動18戶40余人(含脫貧人口8人)就業,“小產業路”變成了強農富農的“康莊大道”。
栽好梧桐樹,引得鳳凰來。“自打通產業路后,金康特色農業迅速發展,也吸引了不少外出務工人員返鄉。2024年共有30余名群眾回鄉創業就業,逐漸培育起沃柑、劍麻等特色農業,建設了茶葉、麻筍等加工車間,推進更多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人居環境,反哺家鄉發展。”金康村黨總支書記謝海娟說。
為創建“一村一品”,樂民鎮黨委、政府通過“農戶+合作社+基地+車間”發展模式,大力推進茶葉、麻筍種植基地創建,成功打造“毛尖香”特色茶葉品牌,并吸引加工車間落戶,提供“家門口”就業,延長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2024年,基地輻射帶動了7戶群眾擴種麻筍與茶葉10余畝,提供了30余個季節性務工崗位,充分發揮合作社聯農帶農效應,不斷吸納群眾共謀產業發展。一條產業道路貫通兩個種植基地,麻筍、茶葉逐步衍生成金康村的“金名片”。
去年全年,樂民鎮利用上級交通資金項目1104.9萬元,對金康、黃馬、蒙竹等5個村委鄉村道路進行修建、養護,通過一事一議資金項目新架、加固橋梁2座,架設太陽能路燈206盞,惠及3000余名群眾,打消了群眾出行難、農產品運輸難等“愁心事”。
今年,樂民鎮將持續推進產業路建設,發揮交通“助推器”的作用,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推動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和特色產業發展,建設更多便利群眾的“幸福路”、發展產業的“致富路”、鄉村振興的“高速路”。